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当时在政治、军事、和科技方面都居于世界抢先的位置。 永乐三年(1405年)起,朱棣命太监郑和作为正使太监带领帝国船队向西洋进发,开启了世界航海史重要的一页。 郑和所带领的船队于永乐三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止,前后总共七次远赴重洋,那么,他这七次都去过哪里?为什么第七次却成为了郑和的不归之旅? 郑和(1371年- 1433年),回族,本姓马,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并被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带领船队第一次启程下西洋。船队顺风南下,抵达爪哇岛(今属马来西亚),瓜哇岛地处南洋要冲,这里人口稠密,物产丰厚,商业兴隆。 当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打内战,西爪哇欲灭东爪哇。郑和船队的人员登陆到集市中止贸易时,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以为是东王的军队,而误杀了170人。 当事情发作后,西王十分惧怕,他派使者谢罪,欲赔偿6万两黄金以谢罪。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恐,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不只没有兴兵报复,也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举让西王十分感动,两国遂和睦相处。 郑和船队之后又到过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卡利卡特)等地。 在本次飞行的终点古里, 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刻中止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这次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