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两句残诗,气壮山河,两宋无人敢续,400多年后朱元璋补足全诗!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部分 中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最高峰,不在汉朝,不在唐朝,不在清朝,而在宋朝。 宋词自不用说,其他如书画、哲学、工艺、教育、科学、医学等等,宋朝都抵达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而假如要跟随整个文化盛世的起点,宋太祖赵匡胤一定不能避开。 ▲赵匡胤影视剧照 公元960年,作为后周殿前检点的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持续了52年的五代十国,终于在他的手中,宣布闭幕,一个名为“大宋”的王朝,如朝阳般冉冉升起。 史载,立国后,赵匡胤在太庙里刻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一国策的贯行,也将宋朝文人的位置推至高峰。 后来我们见到的如苏轼、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无论政治上有过怎样的起伏跌宕,至少性命一直平稳。 同动辄文字狱的清朝相比,宋朝的文人真实侥幸太多。 仅从这一点看,赵匡胤就值得被文学史铭记。 ▲赵匡胤影视剧照 虽是武将出身,赵匡胤却极爱读书,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一首半的诗作。 至于水平如何,大家无妨往下看。 这完好的一首诗,叫作《咏初日》(后世有许多版本,今录其中两种): (版本一 来自《庚溪诗话》)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须臾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版本二 来自《藏一话腴》)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听说这首诗写于赵匡胤当皇帝前,有一天,他和好朋友们彻夜达旦喝酒。 抬眼间,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那种赫赫炎炎,那种光艳逼人,令赵匡胤诗兴大发。 这首质朴粗暴、但是大气澎湃的《咏初日》,也便应运而生。 它须臾间便跃上高空,黎明前那尚遗留在天穹的群星与残月,立刻便被淹没在它的万丈光焰里。 那种扫荡星月的志向,那种所向无敌的魄力,让人一时分不清,他写的真的只是太阳吗?还是借诗表白自己的志向? 假如把群星、残月比作当时盘踞各方的权力,那么那个逐退星月、光辉普照大地的太阳,则更像是赵匡胤自己的自况,寄予着有朝一日他终了乱世、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 这是独属于帝王的霸气,睥睨天下,气壮山河。 ▲赵匡胤影视剧照 除了这首完好的诗作外,赵匡胤还留下了两句残诗: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关于这两句残诗,宋代文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赵匡胤攻打南唐的时分,军队包抄了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派大臣许铉前来求和。 这个许铉也着实有点傻气,人家是派他来求和的,他却跟赵匡胤一个劲儿地说自己家的国主李煜多么多么博学有才。 末了,还来了一段李煜诗歌即兴朗诵(《后山诗话》里记叙,许铉诵读的这首诗叫《秋月》,但在李煜的诗集中没有找到)。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你们这种酸腐文人的无病嗟叹,我可看不上。” 许铉很不服气,就说,那陛下你也来一首呗。 大殿上的人都惊呆了,赵匡胤却镇定自若地说: “有一天我喝醉了酒,在田间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月亮曾经升起,当时随口念出了两句诗——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许铉听了这诗,大惊,当即就向赵匡胤拜了几拜。 诗的意义并不难懂,它吟的是月亮。 但是同样一个月亮,在文人气息浓厚的李煜那里,是“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般的文雅懦弱,在帝王气十足的赵匡胤那里,却有种吞吐天地河山的恢弘魄力。 诗如其人,在这两位帝王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李煜影视剧照 听说这两句诗在整个两宋间,一直无人敢续,不时到400多年后,同样作为开国帝王的朱元璋,终于将这首诗补齐: 未离海底千山黑 ,才到中天万国明。 朗朗浩浩照长夜, 掩尽轻轻无数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 挺躯来济苍生灵。 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安定。 诗歌的文学技巧水平如何暂且不论,单是结尾的那句“百战问鼎开安定”,我觉得朱元璋应该是写出了赵匡胤的未尽之意。 朱元璋曾对赵匡胤做了极高度的评价: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化。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这两位雄才大约的君王,隔着数百年的时光,却在一首诗里有了交集,于彼此都是侥幸。 ▲朱元璋影视剧照 历史有时也像一场舞蹈,有人束手束脚,腾挪不开;有人长袖善舞,熟能生巧;还有的人张扬一瞬,即黯淡离场。 相同的是,一千年后,我们都将自颓弛或掩埋中踉跄走出,烟尘满面地,接受那一时期人们的检阅。 (备注:网上查的资料显现,赵匡胤的两句残诗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朱元璋诗里则是“未离海底千山黑 ,才到中天万国明”,许是后世传播中产生了不同版本。)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行”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络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