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不时有两个时期最为中国人自豪,一是唐初、二是西汉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武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实力。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致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步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树立永徽之治。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抵达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反动而复辟,唐朝得以恢复。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完整终了。 前期采用府兵制,军力强盛,多次击败外族。后期则呈现节度使(藩镇)的军政制度,割据一方,到唐朝后期还呈现四十八个藩镇。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与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争夺四方霸权。借由羁縻制度控制回纥、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域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度吸收唐朝的文化与体制。 提及唐初强盛之势,人们能说出许多名将,但有一人却由于种种缘由被我们遗忘。他就是王玄策,出使西域为印度所辱,一怒之下从尼泊尔借兵缺乏一万,竟差点灭印一国,最后印赔礼求和才退兵。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到了中天竺境内却遭到了两千士兵的伏击。王玄策等人毫无防备,很快被俘,唐帝国捐赠各国的礼物也被夺走了。作为唐帝国的使者,王玄策自是不甘心。他们先是寻机逃脱,然后筹措力气,准备反扑。一方面,王玄策联络吐蕃松赞干布,借调1200名精锐骑兵;一方面,与泥婆罗国(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得7000骑兵,假如在算上临近属国些许兵马,王玄策就这样凑齐了万余兵马,汹涌澎湃,一路南下,直扑中天竺。 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消亡!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不附体,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刚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仰仗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印度,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抵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可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严重贡献。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史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史称西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疗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疾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绝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末年时,经过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大道:南路从长安动身,经敦煌、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眠等国。北路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中西交流的两大动脉。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当时国际上享有盛誉,经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也被称为"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