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照片并不少见,但下面这张风云人物的合影,就显得凤毛麟角了。 这张名为“光绪甲辰五月江宁公宴图”的照片,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一(据《张謇日记》记载,题字所说“五月”有误)拍摄于南京江安粮道署。 1904年张之洞等人合影。 左侧的题字中有言:“此摄景中之十人,俱逊清末叶有关我中夏兴废之人物,而世人徒知若辈之姓、名、字,而于若辈之身躯仪容则未之睹,故虽近世之人氏,犹纸上之古人也。” 题字者“伯伦”以为,这些人一度关乎国度兴衰,不应该被冷落。 拍照时,张之洞身任湖广总督,魏光焘身任两江总督,盛宣怀身任工部左侍郎,黄建莞身任江宁布政使,魏允恭身任江南制造局总办,徐树钧身任江南盐巡道,胡埏身任江安粮储道。缪荃孙、张謇、蒯光典都是数一数二的名流,也是张之洞的重要幕僚。 1903年8月两江总督魏光焘(持扇者)款待外宾。 仅看名衔,不难发现,这些人撑起了清末的半壁江山,个个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我们粗略认识一下坐在前排的五位。 坐在左一的两江总督魏光焘,就是这次宴会的主人。出身于曾国藩麾下,曾随左宗棠出征西北;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率湘军11营与日军血战,简直全军覆没。他精于理财,勤于治事,不时取得慈禧太后拔擢,1903年担任两江总督。在此之前,两江总督一职由张之洞署理。 魏光焘还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在两江总督任上参与兴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即南京大学的前身。 缪荃孙暮年照片。 左二缪荃孙是一位大学问家,庚子事故之后受张之洞之召赴武汉讨论时局,助其推行洋务、变革教育。他掌管兴办了江南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山祖师。 张謇。 右一是状元张謇,著名的红顶商人,虽无官职,但有三品官衔。他主张“实业救国”,终身兴办纱厂、发电厂、码头号20多家企业;他兴办或参与兴办370多所学校,这其中包含现今的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等;他在政治上一度同意立宪,后又转向共和。 缪荃孙和张謇两位能与总督大人相提并论,可见他们极受尊重,位置很高。 张之洞。 左三张之洞,清末名臣,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大家对张之洞应该比较熟习,中学课本引见过他的事迹。 他早年是清流派,到中央为官后转变为务实的洋务派。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鼎力模仿西方兴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近代企业。他的洋务事业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其遗泽传播至今。 盛宣怀。 右二是从京城赶来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李鸿章的好学生,洋务派干将。他修铁路、开矿藏、设银行、办学校、架电线……凡是近代文化的东西,他都极力推进在中国仿行。 在参与这次宴会之前2个月,盛宣怀在上海与中外人士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后来这个支会展开成了中国红十字会。 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督署在武汉,这次出差远道来到南京,并与多位大佬会面,所为何事呢?他们的确有一件大事商议,那就是江南制造局移建新厂事宜。 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位于华洋杂处的上海。军工企业设在上海,就存在一个问题,即隐秘性战争安性面临要挟,洋人太容易刺探真假。李鸿章生前就有将之迁移到内地的想法。 庚子事故之后,朝廷感到江南制造局确有内迁的必要,饬令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谋划此事。1903年初,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移厂不如设分厂”的倡议,即江南制造局现有产业十分庞大,要迁移并非易事,不如整理旧厂,在内地另设分厂。 1903年张之洞与魏光焘交接两江总督关防印信时合影。 不久张之洞回湖广总督本任,魏光焘接任两江总督。接着,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谕令张、魏二人会同办理,提出细致计划。 张、魏联名计划思绪如前,内容上愈加细致,即在江西萍乡以650万两白银建新厂,新厂机器设备不从老厂搬迁,而是悉数置办;总办驻扎上海,会办驻扎萍乡。 尔后,二人多次奉命谋划,不时完善计划。这次公宴,就是1904年再度商议迁厂建厂事宜时,魏光焘坐东款待各位来宾。 为了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张之洞可谓不辞劳苦,坐船行程一两千里来到南京,与魏光焘等人拟定了真实可行的计划。 遗憾的是,由于时局骚动、朝廷经费短缺,江南制造局迁移计划未能实施,空费了照片中诸公的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