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台《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一位这位游历天下的“千古奇人”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背地的故事。 高士之后、志在烟霞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年。 出生于江苏江阴诗书世家。 徐霞客自小天资聪颖, 博览家中万卷藏书,过目而不忘, 被人称为“博雅君子”。 更难 得的是,他从小就有遍游五岳之愿, 立志:“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古时分读书人大多走两条平稳的路, 要么寒窗苦读走经济仕途之道, 要么诗酒田园终老终身。 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条险峻的路: 去远方,去发现世界的另一面, 也去发现另一个自己。 ▲徐霞客画像 徐母二三事 一旦踏出家门,遁入江湖,风云难料。 但令徐霞客真正忧虑的,不是未知的远方, 而是父母在,不远游。 徐霞客19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 他待在家,老诚实实守了三年孝, 服丧期满后,游历天下的心摩拳擦掌, 但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踌躇。 知子莫如母。 见此,徐霞客的母亲 王孺人 对儿子说了这番话: “鼠目寸光,男子事也…… 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 好男儿鼠目寸光…… 怎样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羁留家园, 似乎是圈在篱笆里的小鸡、 套在车辕上的小马呢? 在母亲的开通支持下, 1609年,徐霞客上路动身了。 行游天下:一奴、一仗、一襆被 徐霞客出行,通常: “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 不治装,不裹粮; 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 能徒步走数百里……” 也就是说他主要是依托徒步跋涉, 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随处借宿。 至于吃,徐霞客更是尚轻简、随遇而食。 在“江右游记”里, 徐霞客想寻觅马祖岩,途中: “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 心想曾经走错了路,便在岩石间避雨, 剥了橘子柚子当午餐。 在“粤西游日记”里,他无法地慨叹: “惟竹豚未尝,而无法其活不能携。” 只需竹豚没吃过,无法是活的不好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与走马观花地赏景不同, 徐霞客是一个用生命在旅游的人, 登危崖,历绝壁,涉激流,探洞穴, 冒狂风骤雨,行丛林绝径, 期间,还有人事人情的波折…… 这些在他的游记中,均不乏记载。 除了危境险情, 游记中也书写了很多平淡温馨的小事: 在福建,他偶遇一场大雪,甚以为奇。 43岁的他激动得像个孩子, 光着脚在雪地上跑跳,直呼: “良大快也!” 遇到阳光明丽,杜鹃花开得很心爱, 他心生欢欣: “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心爱。” 待到隆冬,大雪封了黄山。 他寻来一根铁棒,一步一步地爬上黄山绝顶, 悠悠然听了一天雪滑动声音: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修订!勘前人之讹误 徐霞客并非仅仅四处旅游、写写游记, 而是表示出非同普通的志趣, 对每一片土地都有着庞大的猎奇心。 修订,特别是他的强项。 在细致的调查中, 徐霞客常常发现前人的讹误—— 事实和你们说的基本不一样啊! 他不屈从那些名家权威、古籍经典, 凡事必要亲身考证。 《尚书·禹贡》记载:长江的源头是岷江。 徐霞客一揣摩,拍桌而呼:“此说有疑。” 于是,他启动了寻源之旅。 1638年,徐霞客追溯千里, 抵达金沙江元谋段, 终于找到了真正长江源头——金沙江。 他经过自身一次次踏查, 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中的种种错误, 并怒批其编撰者: 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50岁“万里遐征”,最远一次最后一次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深感老病将至, 酝酿已久的西行计划再不能拖延, 于是,毅然踏上旅途, 开启了他终身中, 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这一路,水陆兼程,美景与共: 江西的名山古寺; 广西的林立石峰; 云南的风花雪月; 无不令他眼界大开、身心俱净。 1639年四月,徐霞客抵达腾越州(今腾冲), 并赋予其“极边第一城”的称号。 他本欲继续西行进入缅甸, 奈何丛林中瘴气甚厉,并有野人出没, 权衡再三后,他最终放弃了出境的念头。 腾冲,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这次长达4年的行程, 是徐霞客生平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实践上他在归途中曾经扶病, 终年的奔忙已使得他“两足具废,心力交瘁”, 临终前,他对前来探望的友人说: 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一根竹杖、 衣着一双草鞋,凭一己之力行游天下, 虽死,无憾。 先生之风,天长日久 无论在何种状况下, 徐霞客在一日行程的终了, 总要把当日阅历与察看所得记载下来。 有时日行百余里, 到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 点起油灯中止写作。 以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分, 他还是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 如此,才为后人留下了一部 煌煌六十多万字的千古奇书! 明代文学家钱谦益评《徐霞客游记》: “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不惟霞客肉体不磨,天地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为了留念徐霞客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务院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由于400多年前的这一天, 徐霞客写下了游历天下的第一篇游记。 霞客先生, 是用终身的时光, 去做了一件他最想做的事情。 图文|央视新闻 编辑|小汤 校正|风性清扬 审核|莫小北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研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