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治维新、乙未广州起义 前因 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全面西化和现代化的变革运动,国力大增,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转机。明治维新成为中国众多有志之士力图救亡图存的效仿模板。 ▲明治维新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的变革运动) 结果 乙未广州起义: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受挫后,思想开端发作转变,走上了反动道路。随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并于1895年密谋在广州起义,结果起义之事泄露而失败。 ▲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 过程始末 一丶《上李鸿章书》 1894年,就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孙中山写了一篇长达六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从香港来到天津,打算觐见李鸿章,倡议清政府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止变革。 可见,最初孙中山想走一条改进救国的道路。可惜,最后孙中山的上书之路受阻,这成为他之后走上反动道路的重要转机。 ▲年轻时期的孙中山 二丶孙中山要上书求见李鸿章的缘由 此时的孙中山只是一个刚刚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的“模范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孙中山看到了很多人吸食鸦片的惨状,所以他央求李鸿章,遏止鸦片流入,以此来“抵御洋货”。 他以为,自己曾在美国和香港生活的阅历,能够触动李鸿章,从而能够让自己参与到国度事务之中。于是,这年一月,孙中山想将自己的思想主张上呈给有话语权的北洋水师提督李鸿章。 可苦于自己没有路径,基本接近不了李鸿章。这时,他想到了一向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改进主义先锋郑观应和王韬。郑观应可是晚清“四大买办”之一,更是担任过李鸿章兴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会办。果真,郑观应将孙中山举荐给了在上海督办洋务的盛宣怀。此人正是帮李鸿章协理洋务、兴办实业的幕僚。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 三丶孙中山奔赴天津觐见李鸿章 有了盛宣怀的引荐信,这年6月孙中山就结伴随窗陆皓东一同,奔赴天津觐见李鸿章。孙中山终于有机遇将这封书信递到李鸿章手中了。此时的孙中山依旧有种书生的义气。 他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提出,洋务派不时以来的富强纲要不可行,主张要学习欧洲各国的“富强之本”,那就是“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就是孙中山此时以为的“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上李鸿章书》内容 但是,此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忙着为行将爆发的中日战争筹措武器配备。这也正是他身处天津的理由,即向天津机器局这个兵工厂索要大炮。 所以,李中堂不可能从十万火急的军务中抽身来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只是为了坐下来讨论如何培育人才、展开经济的。 ▲《上李鸿章书》刊登在《万国公报》 四丶孙中山上书内容终被采用 结果不可思议,李鸿章并没有亲身接见孙中山。但这并不表示李鸿章心高气傲,忽视孙中山的治国方略。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到的抵御英国输入鸦片,以及出国调查农政等倡议,还是被采用了。 李鸿章更是派来一个幕僚,为孙中山代办了一张农桑会游历西欧各国的护照,让孙中山出国调查农务。从这件事来看,李鸿章关于孙中山的倡议还是比较注重的。不外,最后孙中山并没有外出调查农务。 由于此次上书没有达成孙中山最关切的变革目的,孙、陆二人更想直奔北京,御前上书。可最终或许是由于投靠无门,或许是真正看清了清廷的无可救药,决计从此丢弃这条体制内变革的道路,开端从事体制外的反动事业。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结论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他从改进走向反动道路的关键节点,进而开启他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共和之路。 参考文献丨《清史稿》 《上李鸿章书》 文案编辑丨史知Pro 栏目寄语丨清史迷!一个有深度的清史研讨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