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弱国无外交也。”语出诸葛亮《白帝城托孤》。这句话也是满清后期至民国期间,所谓“外交”的真实写照。那时分的外交,除了仰人鼻息,别无他法。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亚洲爆发的唯逐一场战争:日德战争,战争地就是在当时的中立国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门不只不敢驱赶两国,还特地为它们划了一块“交兵区”。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十多个村民手执利器闯进当地教堂,杀死了两个德国神父。 这是山东民众对德国人在当地恣意欺压庶民的对立,也是被载入史册的“巨野教案”。 德国人疾速以此为借口占领了山东胶州湾,满清政府对此的处置措施是签下《胶澳租界条约》,直接让山东就成了德国人的权力范围。 ▲曹州府磨盘张庄教堂 01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德国宣战,日本作为协约国的支持者,也发起了对德国的战争。而日本打击德国,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于是日本派出了4.5万军力,配备重型武器以及多架飞机,于1914年9月2日强行登陆山东龙口。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的“青岛战役”。战役双方是日本和德国,而战役发作的地点却在中国山东。关于此事,当时的民国政府以及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作何反响呢? 袁世凯是这样处置这件事的:日德两国的战争与中国无关,就算他们是在中国的疆土上枪炮纵横,中国依然坚持中立。 ▲袁世凯剧照 为此,袁世凯还十分贴心肠为交兵双方划定了“交兵区”和“中立区”。 潍县车站往东的区域被划分给日本和德国交兵运用,是为“交兵区”,潍县车站以西的地域则是中立区。随后,中方将胶济铁路也划入中立区。 那么日德两国会称心这样的布置吗?当然不会。首先提出意见的是德国,德国以为日英联军在中国莱州地域采取的军事行动违背了中国的请求,在这种状况下,中国选择了忽视日英联军的进攻,反而划定中立区。这种行为就是在支持日英联军,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中立。所以德国的驻华大使请求中国政府终了这样的区域划定。 ▲青岛战役中的英军 同年9月6日,一支500人的日军军队在进驻莱州城西。三天后,日军就宣布接纳了莱州,随后平度县也被日军占领。 日军请求平度县的管事为他们弥补军需品,包含但不限于:1000头牛,2000只鸡,1000头猪,50万斤粮食和1500辆大车……这是一个小县城基本不可能提供的物资。 02 与此同时,另外一批日军占领了胶县。在胶县,日军的所作所为已与入侵无异,当地的中国人受尽折磨。 日军首先抢劫了银行,用他们自己的军用票替代当地的货币。紧接着县衙门和电报局也由日军掌控,当地庶民无法再与外界联络。而侵占房屋欺压女性等行为也层出不穷。 ▲青岛战役中的日军 更有甚者,日军会直接将房屋的木门木窗拆毁,并用来熄灭生火取暖。此等行为,着实可恨。好像《后汉书·仲长统传》中所言:“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庶民,以盈其欲。”同年9月25日,日军占领了潍县——这个中央并非中方划定的交兵区。 日军明目张胆地占领了中立区,视中方规则如无物,于是袁世凯让外交部的曹汝霖提出了激烈抗议,但是也就仅此而已。 9月29日,日本驻华大使这样解释:胶济铁路不时在为德国运送粮草,所以日本需求控制潍西一带,以便于切断德国人的粮草供给。至于潍西是所谓的中立区一事,日本大使完整忽视。 ▲胶济铁路旧照 03 同年10月6日,日军抵达济南并占领了火车站。固然当时占领济南的日军只需几十个人,但是民国军队依然文风不动。很明显,日军并不满足于进攻德军的权力范围,他们的目的是整个山东。而德国人在山东的主要基地是青岛,日军宣称只需6个小时即可攻占青岛。 彼时德国驻守胶州的总督华德克回应:只需日自己胆敢来攻城,就必须付出战死四万人的代价,否则他们不可能攻下青岛。 这场日德两国之间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11月14日,胶州总督华德克被抓,押往东京寺庙监禁,而这一天,恰恰是德国人占领青岛的17周年。 ▲关押在日本的德军战俘旧照 日军占领青岛之后,民国政府两次请求日军撤回胶州湾,对此,日方当然不会理睬,此次与德国一战的目的就是中国的山东,仅仅是原德国租界地胶州湾是不可能令他们满足的。此战过后,日本成为青岛新的殖民统治者。 最终,青岛主权和山东问题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直至1922年,中国才收回青岛主权。 结语 中国本是一战后的打败国,却由于自身过于弱小,被其他列强恣意欺凌。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固然简单,却道出了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厄运的基本。自身强大了才有底气跟人谈判,才干维护自己,不论于国于家,都是同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 《青岛战役》 《白帝城托孤》 《后汉书·仲长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