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形象被誉为城市展开的引擎,它的塑造是N个城市名片的叠加,需求与时俱进。在迈向高质量展开的过程中,只需依托特征文化底蕴、经济展开、产业规划、人才吸收力、线上消费等因子,才干塑造出更好的城市网络形象。 当下,越多越多的城市努力于打造共同的“网红”标签,赋予经济展开新动能。如何将“网红效应”转化为推进城市展开的真正动力?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即日起推出《网红城市·炼成记》栏目,洞悉区域和城市的吸收力、竞争力密码,寻觅更具魅力的长红城市。 第一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从90后人口变更窥见该城市群的产业、环境等优势。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展开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标记着粤港澳大湾区树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彼时才21岁的王宁(化名)是个在北京上学的法律系学生,正谋划着去香港修读硕士学位,对湾区这一概念还很陌生。 四年过去,硕士毕业的王宁往常在深圳一家律所工作。在港深学习、工作的阅历使这位“90后”对湾区有了更多体认,有时她会像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中那样称自己算是个“湾区仔”。“我们整个团队都很年轻,leader(指导)都不超越40岁,大家都和我一样是从外地来的。” 大湾区似乎从不缺像王宁一样远道而来的年轻人。 图 / 图虫 十年间,大湾区“90后”人口翻倍 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以 “90后”(受统计讲演中年龄段划分特性限制,此处指1991年-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的数量作为统计对象,横向对比六普、七普数据发现, 大湾区这一群体的数质变更能够用“惊人”来形容。 据各地官方披露的历年人口数据统计,2010年到2020年,大湾区11市总人口从6382.2万人跃升至8634.5万人,新增的2252万人中,有36%是90后。2010年时,大湾区10-19岁人口数接近794万人。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些青少年长大成人,大湾区的20-29岁人口却抵达了1606万人,翻了一倍不止。 值得留意的是,这期间大湾区11市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太大变更,也就意味着, 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大批年轻人都是从外部流入的。假如再算上人口死亡与流出数量,来到大湾区的“90后”还要更多。 对比各市,除了江门与肇庆,其他湾区城市的“90后”人口都有所增加。 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引擎,广深的虹吸效应最强,近10年“90后”平均人口净增量均超越20万。据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统计,2010-2020年间,广州“90后”人口从148.8万升至396.8万,增长166.6%;深圳也从105.8万升至416.6万,增长近300%。 过硬的经济实力和全面的产业展开体系,叠加广佛同城、深莞惠同城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快速展开的 东莞、佛山也吸收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青年人,期间“90后”人口分别增加112.2万、71.2万。 从大湾区各区县来看,十年间“90后”人口变更幅度最大的当属广州市天河区,从15万到69.2万,增长了近4倍。 年轻人的流入一定水平上也使得大湾区的人口完成快速增长。2010-2020年期间, 大湾区人口累计增幅抵达35.3%,远超全国同期5.4%的增幅,是京津冀地域人口增幅的6倍多,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近4倍。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蒋玉石对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说,“在跨省人口活动的作用下,东南沿海省市和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净流入状况进一步分化。广东的净流入人口范围在较大的基数上仍完成了抢先的增幅。” 细致到城市,从六普到七普,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20个城市中,大湾区城市占了6个,分别是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佛山、惠州。 特别是深圳,过去10年吸收了大量全国其他地域的人口,人口增幅接近70%。“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语,一度成为深圳最“出圈”的元素之一。 于是,在全国行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国度门槛时,大湾区城市的人口结构却普遍显显露“年轻”的底色,以至变得愈发年轻。 据七普数据统计,2020年,大湾区11市中,有7市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低于10%。而全国这一数字为13.5%,北京与上海分别为14.2%、16.3%。 与此同时,“90后”渐成主力。 2020年,深圳、广州、东莞的“90”后(指20-29岁)占比均超越20%,相较2010年的“90”后(指10-19岁)简直翻倍。整个大湾区这一比例抵达18.6%,远高于全国的11.8%,较2010年也提升6.2个百分点。 “人还是跟着产业走的” 这届年轻人之所以爱往大湾区跑,说到底还是由于工作与生活。 在NASA(美国国度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地球夜间灯光散布图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灯光最绚烂的区域之一。这背地,便是大湾区如灯火普通明亮的经济。 2023年开年以来,广东多地严重项目开工投产,吹响高质量展开的冲锋号。从披露的2022年数据来看,大湾区内地9市GDP总额超越了10.46万亿元,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稳居万亿俱乐部,珠海GDP总额胜利突破4000亿元。同时,各市也已定下2023年目的——普遍增长6%或以上。 来自中国展开研讨基金会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讲演》预测,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很快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厚实的经济家当底下,是一场年轻人与大湾区之间的“双向奔赴”:年轻人发明财富树立湾区,而湾区提供就业机遇供年轻人大施拳脚。 每年,数不尽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奔赴大湾区,一到毕业季,能否要到大湾区工作,是许多应届生绕不开的话题。华南城市研讨会副会长孙不熟剖析:“城市对年轻人最重要的吸收要素,还是就业,这是第一位的。” 随同着大湾区树立的持续推进,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不时发挥尖兵作用,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和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些企业自身的长大。总部位于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快递龙头企业顺丰均在2022年初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 不只需大公司,大湾区的“杀手锏”还在于新兴产业。据孙不熟剖析,纵观近十年,年轻人口迁移态势产生了两大变局,一是涌向新兴产业,二是终间上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 最近几年,全国产业结构发作变更,呈现了一些 新经济、新业态,例如广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东莞的潮玩产业,由此吸收到一批年轻人。以东莞为例,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留意到,相比传统的玩具产业,潮玩产业的附加值、高收入就业岗位也多。仰仗高端人才的扎堆效应,东莞也从世界工厂逐步转变为生机之城,冒出咖啡、茶饮等新业态,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城市的消费升级,以及城市形象的焕新。 “人还是跟着产业走的,哪里有新兴产业,年轻人就积极地往哪里去。”孙不熟通知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 目前,大湾区正在迈向全球科创企业新高地。据广东省发改委披露,截至2021年,大湾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万多家,具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000家投资机构,已构成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中心的区域科技创渎体系。世界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讲演》显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连续三年坚持全球科技集群第二。 据工信部公示,2022年,大湾区共7个集群入选国度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未来,广东还将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聚焦优势范畴打造若干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包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配备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集群,被以为将是最具优势的突破范畴。 除了“高大上”产业,孙不熟还提到了大湾区足够高的产业复杂度。港澳的金融效劳和旅游、深圳的互联网和新能源、东莞与佛山的传统制造业......大湾区多元的产业门类能构成生态效应,满足不同人的就业需求,“什么样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立足”。 某种水平上来说,“人口与产业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双向、生态关系。”孙不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以广州为例,城市产业展开带动了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同时随着各类人才集聚广州,也改动了当地的就业格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据天猫发布的《2020新国货之城讲演》,全国75%的国货美妆品牌降生于广州。2023年2月初,广州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广州化装品产值范围将抵达约1500亿元,打造化装品产业网红经济。这关于无论是有资本积聚的创业者,还是普通的一线电商职员而言,都是难得的工作机遇。 而且一个年轻人来到大湾区,哪怕不习气一线城市的节拍,也还有丰厚的选择。就如孙不熟所言,“广州深圳当然好,佛山东莞也不差,自身经济也很强,然后又和广深近。你在大湾区一个城市待久了,还能够去周边。” 湾区生活的“松弛感” 不外,对年轻人而言,工作虽要紧,生活也不能耽搁。 “讨生活赚钱是打工人离家外出的主要目的,但在往常的社会展开趋向下,外出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讨生活。”蒋玉石表示,在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年轻人群体中, 城市早已不再是一个天文坐标那么简单,更是一种肉体情质、生活方式和展开前景的融合,投射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湾区便有能与年轻人的特性相匹配的生活。 年轻人能够到港澳畅享购物,来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到江门“狂飙”,观赏富有广府特征的骑楼和碉楼;亦或是到广深观看演出、到珠海亲睹赛事、到东莞定制潮玩、到佛山品味美食…… 哪怕不外出游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里也能感遭到湾区的“松弛”。 拿年轻人很关怀的通勤环境来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讨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讲演》显现,广深和同为一线城市的京沪相比,相对要友好不少,5千米内通勤比重远高于后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城交通的完善,2019年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心之间通勤时间改善显著,“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城市。 从佛山南海区千灯湖出门,到广州的珠江新城上班,最快只用35分钟。 年轻人寓居地的选择范围因而大为拓宽。据《2021广州市交通展开年度讲演》显现,广佛两市间每天出行量达174万人次,深莞128万人次、珠中45万人次。对租房为主或买房预算未几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在广深、寓居在佛莞,同时统筹工作机遇和生活成本。 除了通勤,公园也是判别城市宜居水平的一个切面。 “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在深圳人才公园,海边树立的半透明路牌上刻着这样的个性语句;远处是一座“圆周率桥”,两侧栏杆上镶嵌着圆周率小数点后2017位。在这座占地77万平方米的绿地上,遍布着这样的网红打卡点。 “深圳绿”俨然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2021年城市树立统计年鉴》显现,深圳有1238个公园,鳞次栉比,数量在全国数百个城市中名列第一,是第二名重庆的2倍以上。 不止深圳,整个大湾区都在建公园。 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12座城市,就有一半坐落于大湾区。截至2021年,大湾区内地9市已建成3413座公园。按人均绿地公园面积来看,广州更是以24.5平方米位居全国重点城市之首,即便在大湾区相对靠后的中山,也超越了成都、杭州等园林树立兴隆的城市。 数量庞大、触手可及的公园给湾区青年们提供了最近的“远方”。 在受访专家看来,公园是一个公共产品,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是刚性需求。公园的树立能和产业产生联动,以至影响到高新技术公司的选址。 “你去看一下东莞的松山湖,你会发现,环境好不只仅是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一些高科技公司,它在哪儿选址都行,这个时分它就倾向于去那些环境比较好的中央。”孙不熟说。以深圳人才公园为例,这远不只是一个普通公园:它集纳了创客空间、图书馆、学术讲演厅,以至还有健身房。 散步在湾区的公园中,年轻人还能呼吸全国抢先的优质空气。 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梳理生态环境部2022年各个月份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发现, 在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均多次上榜20强。这意味着在大湾区里,年轻人能看到更多蓝天白云,不用太担忧雾霾障碍自己的“养生”之路。 “湾区生活”的松弛还不止于此。 中国连锁运营协会的讲演显现,大 湾区有着全国数一数二的方便店饱和度(即当地总人口数/门店总量),东莞、中山、惠州在这一指标上均优于上海。例如东莞,平均每2052人就具有一家方便店,这一饱和度高居全国第一,而且六成以上都是24小时方便店。“中国方便店之都”的佳誉也由此而来。 夜晚散步湾区街头,煲仔饭、双皮奶、白切鸡……上至商场的米其林餐厅,下至城中村的小铺子,各种价位的夜宵任君选择。稍晚回家,也不怕坐车难。 在全国夜间出行最为生动的广州,按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光夜班公交就高达150条。 方便店和夜宵虽不起眼,但关于一个离乡斗争的年轻人而言,有时就是疲惫下班后能取得的最好的慰藉。 工作优质丰厚,生活方便多彩,这样的大湾区,年轻人怎能不爱呢? 提起大湾区,你的第一印象又是什么呢? 欢送评论,通知我们答案~ 出品:南财“网红城市”课题组x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指导:丁青云、谭婷 统筹:张楠 研讨员:黄欣然、祝浩杰 设计:廖苑妮 SFC 本期编辑 刘巷 刘雪莹 实习生 肖楠 21君荐读 24个万亿GDP城市,买房压力最小的竟是...... 破6000亿!中西部非省会GDP第一城,变了 “抢总部”!新一线城市开端发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