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肠外瘘治疗开山祖师黎介寿院士因病逝世 “九曲回肠”的世界里,他发明了一个个“第一” 黎介寿院士。 东部战区总医院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通讯员 邱原 杨子江 汪卫东 他是我国肠外瘘治疗开山祖师、临床营养支持奠基人,也被誉为“全世界研讨肠道时间最长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讨所名誉所长黎介寿, 于1月30日18时59分因病治疗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在人类肠道疾病的“神秘王国”,他穷尽终身心血,不懈攀爬科研高峰。他曾以4年多与猪“相伴”,换来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攻克。在“九曲回肠”的世界里,黎介寿发明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人生抉择关口,他毅然留在南京 出身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的黎介寿,与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均在医学范畴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先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学与卫生学部院士,成就了“黎氏三兄弟同为院士”的一段传奇佳话。 1944年,弃文从医的黎介寿以优秀成果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南京中央医院”做实习医生。由于勤学研讨,他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人生中的一次严重抉择摆在黎介寿面前:是跟随家人分开南京,还是单独一人留下。每次与家人和学生回想起1949年4月23日清晨,推开窗户看见中山东路马路两旁解放军战士的场景时,黎介寿都觉得似乎就是昨天的画面,“从我懂事起,不时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所禁受的,都不时是在战争中。所以小时分,我不时向往着,长大了能为国度做点什么事情。留下来,为新中国树立出力!” 于是,黎介寿开端扎根在这里。从医70余年,他用精深医术、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为患者消弭痛苦、送去健康。“只需病人还有一口吻,做医生的就不能随意放弃。”黎介寿视解救生命高于一切,病人有1%的希望,他就尽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术21000多台,收到患者和亲属赠送的褒扬信和锦旗1.4万多件。 4年多与猪“相守”,攻克小肠移植世界性难题 “患者需求是最好的研讨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决地做下去。”这是黎介寿不时教导学生的。当年,比起心脏、肝胆、肾脏等早已独立成体系的学科,肠道疾病常常是病人容易忽视、医生不愿深究的一个范畴。“肠子最大的特性就是感染处置不了,由于肠子有很多肠内容物,好比粪便什么的,细菌、菌群都是很复杂的,很容易感染。”但黎介寿“一根肠子走到底”,由于一位病人而下定决计深耕研讨,最终成为中国肠外瘘治疗的开山祖师、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辟者,以及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外科等技术与理念的倡导者。 1987年的一个雪夜,一个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治疗独一的措施就是为患者移植一段小肠。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是空白,在亚洲也没有胜利的先例。彼时黎介寿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分开人世。 “肾脏能做移植,肝脏能做移植,胰腺也在移植,小肠为什么不能做呢?”从此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察看,不连续记载和剖析动物小肠移植实验的每个数据。即便实验室分发着刺鼻的粪便滋味,但他一呆就是4年多。1992年,黎介寿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胜利。1994年,一段250厘米的小肠被胜利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内,黎介寿由此突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抵达国际先进水平。 往常,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普遍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治愈率达96%,可最初的研讨同样让黎介寿吃了不少苦头。“一个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不是游手好闲吗?”面对质疑,黎介寿并不在意,由于他知道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是世界公认的医疗难题,在肠瘘治疗研讨中,病人肠道功用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也是个棘手问题。经过2000多次实验,黎介寿的营养支持理论在临床理论中取得严重突破,他突破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治疗方式,1971年,“全肠外营养”被他应用于第一例患者。 甘愿终身为梯,每年的授课成为“网红课” 对患者充溢大爱,对医学终身攀爬,关于学生,黎介寿则甘愿为梯。 视教育质量为生命,培育身手过硬的一流医学人才是黎介寿的不懈追求。自1988年以来,黎介寿不只为学生开设了《外科学概论》和《外科学》两门课程,还不时坚持授课,从未连续,以至成为医院的“网红课”。 去年2月,黎介寿主动请求为医院年轻医生们再上一课,提示大家注重战创伤救治。“他自己备课、制造课件,分离自己参与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伤员救治阅历深化浅出中止解说,原本计划45分钟的课讲了整整100分钟。”当时参与课程的年轻医学生们回想。 多年来,黎介寿先后带教了35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都长大为我国普通外科范畴的佼佼者,为医学事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他创建的全军普通外科研讨所,成为国度重点学科、部队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是国度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 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引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初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几十年来,黎介寿对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一如浩瀚宇宙中的那颗叫“黎介寿”的行星,永载史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一切原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方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受权,遏止一切方式的下载、转载运用或者树立镜像。违者将依法清查其相关法律义务。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念和对其真实性担任,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运用,请自傲版权等法律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