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独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细审此拳,能够知之矣。云: “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契合养生之道,卫生之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是将已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稳立之理也。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已之支点只需一个杠杆之理也。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且易转动之理也。 “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应用彼力之惯性,而使失去均衡之理也。 “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曲中求直,蓄然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弹性之理,而又动能与势能之理也。 “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顺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刚不留余地,既契合科学之理,而又洽乎谦逊之道。 由此观之,太极拳者,系本科学之理练已身,并于谦逊之中胜敌人,精微奇妙有如此者,其为世人所推崇,岂偶尔哉。练之熟,则能够健其身;练之精,则能够通其神。惟练之熟则甚易,而练之精,则甚难耳。 1929年永年县国术馆全体合影 馆长韩钦贤(二排右四)、李福荫(二排右一)、魏佩林(一排左二) 【作者简介】李福荫(1892-1943),字集五,享年62岁。1913年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理化系。工诗词,善篆刻,爱书画。初任滦县初中教员。年余返里,任河北省立永年十三中学理化、数学教员,后任训育主任。直至“七七事故”,从事教育工作凡20余年。先生授课循循善诱,深受学生爱戴。对校规之树立,教学之变革,颇多建树;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尤为里人所尊崇。 先生在父亲教导下,7岁开端学太极拳,除受家训外,又拜郝为真先生为师。1914年为真先生返里后,任省立永年十三中学武术教员,得以朝夕受教前后近20年。郝师门生中能如此长期受教者仅二三人也。为真先生既殁,门人李福荫(字集五)、韩文化(字钦贤)、张振宗(字玉轩)等怀念不忘,立石墓前,以作留念,并作俎豆之祀。 1925年,许之洲任县长,成立国术馆,聘先生为教员。另外在他倡议下,私人集资,成立了“太极酱菜园”,作为至亲好友练拳研讨之场所,运营所得,作为活动开支费用。1929年先生在十三中校任教期间,初次将李启轩藏《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称《李氏太极拳谱》,“老三本”之“启轩本”)编排油印,分发给国术馆学员,人手一册。至1936年数年间,先生又将油印本、石印本多次复印。凡讨取者,近至邻县,远及京津,皆无偿赠送。当时为了健身御侮,其用心亦良苦矣。 先生堂弟李槐荫(字子固,亦畬公之长孙),供职晋省。1934年返乡探亲,与先生商榷刊印《李氏太极拳谱》事,先生慨然允襄厥成,将祖父启轩藏本重新编次,由李槐荫携稿在太原于1935年铅印出版。应李槐荫之请,前有邱仰浚(山西沁县)、马立伯(山西稷山)作序。邱先生又亲题《李氏太极拳谱》书名。后有李福荫太极拳谱后序暨李槐荫、李棠荫《刊印先祖李亦畬公太极拳谱缘起》。此谱传播社会,对太极拳的发扬,起到很大作用。如最近沈寿先生编辑的《太极拳谱》(1991年版)乃集太极拳谱之大成者。他依据《李氏太极拳谱》内容,详加校正,重新编排,析为王谱、武谱、李谱,分为三卷列于《太极拳谱》之首。后附李福荫先生后序。《李氏太极拳谱》为治太极拳者必读之经典著作,先生诚太极拳之功臣也。 先生虽不以教拳为生,但数十年坚持练拳终生不懈。常曰:“拳谱之理甚精,习拳者之技艺高低,惟视其措施能否正确,及其所下之功夫久暂而定。”又曰:“内家拳非着重于‘力’,而要意、气、神也。必须内外一体,周身一家,非囿于一招一势也。”先生常分离物理学之原理、力学之合成与合成,剖析推手蓄发之功,吸即能化,呼即能出,与人相较,屡试不爽,与同辈及子侄推手,常使对方搭手站立不稳,丢手必自行摔跤。惟先生发劲控制分寸,总使对方后退几步,即能站稳,以不使人摔倒为准绳。 先生有子三人:中藩、正藩、公藩。惟次子正藩从小走架,与父亲推手,能继承家传。 先生多年积聚之太极拳心得体会等笔记,经十四年抗战,均荡然无存。李氏素遵祖训,以诵读为业,不以数拳为生,因而外界知之甚少,传人亦未几,但先生编次之《李氏太极拳谱》将永放光辉。李家太极拳四世相传弗替,在此太极拳绝后发扬之际,克绍家业者,将大有人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