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嘉量“托古”考

2023-3-8 16:33|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47| 评论: 0

摘要: 1新莽嘉量的降生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之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自身统治,依“古礼”中止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范畴,即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托古改制”。这次改制在内容 ...

1


新莽嘉量的降生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之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自身统治,依“古礼”中止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范畴,即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托古改制”。


这次改制在内容上很大水平是依据《周礼》所载来中止的。据史料记载,在新朝树立伊始,王莽就改汉时诸侯王号曰“公”,据《周礼》设置了许多新官,并将汉时的中央到中央官吏称号全数改动,如“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1】


“托古改制”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留下诸多文物实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建国元年(公元9年)币制变革的产物“六泉十布”。(图1)而同年中止的度量衡变革则降生了一件在中国计量史上具有无足轻重位置的规范量器,即新莽嘉量。


图1 六泉十布


新莽嘉量,又名新莽铜嘉量,其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规范容量。“嘉”为美好和规范之意,“嘉量”即规范量器。新莽嘉量自降生以来,被历代奉为重器,刘徽、祖冲之、李淳风、司马光等学者都曾对其中止考证,至元明时期曾下落不明,于清代乾隆年间被发现藏于内府,后又经流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一相同之器的残片。其制造技术精深,比例精确,是研讨秦汉量制的重要资料【2】。(图2)


图2 新莽嘉量


2


新莽嘉量的“托古”


王莽在度量衡变革时曾发布有81字诏书,并将其铸刻在新莽铜丈、新莽铜衡杆和新莽铜嘉量等器物之上,诏文如下:“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矫正建丑,短命龙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传亿年。”(图3)其大意即宣传自己“上承天命,下顺民意”,希望经过度量衡制度的变革来完成对国度的耐久统治,其中“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一句则阐明此次变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经过考证前人有据可依,此处的“前人”即为《考工记》中呈现的“栗氏量”。


图3 新莽嘉量铭文


《考工记》(《周礼.冬官》),是记叙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重要文献,在其“栗氏为量”一节有这样的记载:“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秅,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悦。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3】依此描画可知,“栗氏量”为以“金锡”即青铜制造,其经过逐次核准,由三个圆筒形量器组成。正中大圆筒,深一尺,以一个一尺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外接圆为内口沿和底内圆周,容一鬴,是为鬴量;鬴底部的圈足高一寸,容一豆,是为豆量;鬴两侧各有耳,长三寸,容一升,是为升量。【4】此种以一个大圆柱筒为主体,两侧各有小耳的形制与新莽嘉量一模一样。(图4、图5)此外,除却制造资料均为铜外,二者铭文作风也高度相似,如“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与“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传亿年”两句意境实则分歧,皆为赞颂君主圣明,四方臣服,祈祷国祚耐久之意,由此可见新莽嘉量在制造中对“栗氏量”的严厉参考,也考证了经学大儒出身的王莽在“托古改制”中的“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一说。


图4 吴承洛先生绘制的“栗氏量”方式图


图5 新莽嘉量方式图


3


容积之争


对新莽嘉量与“栗氏量”间承袭关系的讨论重点是对二者容积的比较,因二者各部位间均存在换算关系,因而只需对二者主体部分,即“栗氏量鬴”和“新莽嘉量斛”两部分的容积中止比较即可得出基本结论。


新莽嘉量的每个单件量器上都刻有分铭,细致记载了该量的形制、规格及与他量的换算关系,其主体斛量铭文为:“律嘉量斛,方尺而圜其外, 庣旁九厘五毫,冥百六十二寸,深尺,积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5】据此可知,“新莽嘉量斛”的横截面积为162平方寸,深1尺,容积为1620立方寸,即20097.5毫升。据文献记载“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6】,由此可知新莽嘉量各量器间换算关系为1斛为10斗,1斗为10升,1升为10合,1合为2龠。


“栗氏量鬴”的容积数据推测则呈现了较大分歧,争议的中心在于“栗氏量”上鬴(釜)、豆(斗)、升各单位间的进制关系问题。现普通将《考工记》归为战国时期齐国官书,据文献记载晏子曾云“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7】,可知齐国原容积单位间进制为四,即1釜=4区=16豆=64升。然公元前379年,“田氏代齐”后发布新律,现普通据清咸丰七年山东胶县出土“陈氏三量”(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和左关铜鉌)实物推断为十进制【8】,“釜升之比参考西方诸国斛升之比改为1:100”【9】。因“栗氏量”的细致制造时间不明,故关于其采用旧齐四进制还是“陈氏三量”十进制的问题尚无定论。


上述“栗氏量”各单位进制关系上的分歧也就招致了关于其容积数据推测的不同结果。


最早对“栗氏量鬴”容积中止精确推算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和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据文献记载“方一尺而圆其外,庣旁一厘七毫,幂一百五十六寸四分寸之一,深一尺,积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容十斗”【10】,“祖冲之以算术考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11】,可见两人推算结果分歧,均为1562.5立方寸,此数据与“新莽嘉量斛”1620立方寸的容积已相当接近,依此数据,“栗氏量鬴”当容10斗即100升无疑。


陈梦家先生亦以为“栗氏量”的升、豆、鬴为十进关系,他援用《考工记》中“梓人为饮器”一节中“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一句,对其解读为:一献为爵一升,三酬为三觚(一觚三升)计九升,所以一献三酬合计十升,由此可知一豆为十升。并断言:“‘栗氏量’鬴的圆径和深都是一尺,鬴下面圈足内(即谓臀)深一寸,径仍一尺,则豆为鬴的十分之一,则两耳之升为豆的十分之一。如此,鬴、豆、升皆为十进制”【12】。据此再分离对两者“律嘉量斛,方尺而圜其外……深尺”,“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的铭文解读,陈先生以为新莽嘉量和“栗氏量”的设计原理分歧,两者的容量、尺度当大约相同。


部分研讨者则持反对意见,以为“栗氏量”升、豆、鬴各单位间采用的是旧齐四进制。如闻人军先生经过对出土文物的剖析,以为《考工记》中的“齐尺”不等于“周尺”的23.1厘米长度,而应为19.6厘米左右,他将该尺度值代入“栗氏量鬴”的容积计算中,得出“栗氏量鬴”的容积为13140毫升,该数值与“新莽嘉量斛”20097.5毫升的容积相比较,恰恰接近于64:100,阐明“栗氏量鬴”的容积为64升,升、豆、鬴间乃为四进制。闻先生亦尝试从两者的重量数据比较中寻觅证据,他以为新莽嘉量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其重二钧”,而“栗氏量”仅“重一钧”,若二者容积相近,则重量不应差距如此之大,由此推断“栗氏量”采用的是规格较小的旧齐量制。【13】


4


黄钟之律


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因“栗氏量”自身并无实物现世,战国旧齐规范器存世极少且争议较大,特别是所谓“齐尺”目前并无实物出土,因而我们现阶段的研讨依旧需求重点盘绕文献资料中止,古代将“度量衡”的制定视为治国的基本,“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14】,受这种观念影响,历代史家关于“度量衡”的记叙已甚为周密,实践上仅从存世文献中我们就能够获取大量研讨信息。


《考工记》关于“栗氏量”记载中的“其声中黄钟之宫”一句,历来被研讨者忽视,该句的字面意义是“敲击鬴所发出的声音契合黄钟之宫”,但实践含义却并非止于此。


“黄钟”是十二乐律中的第一概,因其对应五音中的宫音,故又称“黄钟之宫”,据传其为黄帝所创作“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15】,而这支能够吹奏出“黄钟之宫”音调的管乐器(竹管)即为“黄钟律(管)”的雏形。在礼乐制度昌盛的古代,这种乐律管具有极端崇高的位置,古人将其视为万事的基本,并依据其规制来制定度量衡单位,据传舜时期就有“同律、度、量、衡”,“律者,候气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16】的说法。考古出土的早期律管数量稀少,目前仅见于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17】及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18】两处,均为竹质律管,其中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两支竹律管(图6),残损严重,已无法判别其确切规制,而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虽出土了全套12支竹律管(对应十二乐律)(图7),但其加工校正痕迹甚少,现普通将其视为意味性的明器,其数据当无实践意义【19】,此外,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支新莽时期的铜质“无射”律管(图8),但其损毁一半,确切长度已无从得知,故关于“黄钟律”的细致数据我们仅能从文献记载中一窥究竟。“黄钟律”的规制于《吕氏春秋》一书最早被提及:“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20】,可见其构成不晚于战国时期,展开至汉代,其规制已明晰,如孟康云“黄钟律长九寸,围九分,以围乘长,得积八十一寸也”【21】,(据孙机先生考证,此处的“围”当作“幂”【22】),同时度、量、衡各单位也与“黄钟律”的规制构成了完备的换算体系,“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3】。此举关于度量衡制度的完善有重要意义,正如孙机先生所说“汉代的‘同律、度、量、衡’是我国度量衡史上划时期的严重进步,它标记着我国以物理量对计量器中止校准的实践应用,这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是绝后的创举”【24】。


图6 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出土竹律管残片


图7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竹律管


图8 上海博物馆藏新莽“无射”铜律管


《考工记》中“栗氏为量”一节关于选材及铸造过程有“改煎金、锡则不秅,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的记载,其中的“权之”是指对铜料的称重,而称重的目的则是后文记叙的“重一钧”,即经过称重使最终废品“栗氏量”的重量恰恰为一钧,众所周知,古代测算重量的衡器多为“权”,“栗氏量”作为量器应该不会参与到日常的重量测算之中,常理而论其重量并不存在严厉请求,那么此处经“权之”后的“重一钧”当存在其他意义。依“黄钟律”规制,“权者……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25】,意为1钧等于11520铢,为“万物之象”,此处的“万物之象”是指《易经》中上下二经六十卦的策数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之数。不难看出,对这“万物之象”的附会即为“栗氏量”“权之”“重一钧”的真实意义,这阐明“栗氏量”在重量方面是参考“黄钟律”规制中止设计的,衡制尚且如此,关于量器愈加重要的度量方面亦当遵照此制,这也与文献中的“同律、度、量、衡”、“法制皆出于律”相契合。由此可判定,关于“栗氏量”“其声中黄钟之宫”的记载,并非仅仅指代敲击声音契合“黄钟之宫”,而是对“栗氏量”的各度量衡单位契合“黄钟律”规制的隐喻与概括。依“黄钟律”规制,“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26】的记载,此即为新莽嘉量的规范依据,若“栗氏量”与其相合,则其各单位间应采用十进制无疑,“栗氏量鬴”当容10斗即100升,与“新莽嘉量斛”容积相分歧。据此判别,至少在战国时期,“黄钟律”的规制即已基本成型,并成为制造度量衡规范器的重要参考。


前文闻人军先生关于二注重量差别的疑问亦可于“黄钟律”规制之中得到解释。文献记载新莽嘉量“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27】,此文中的“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一句历来存在争议,如孟康曰:“反斛声中黄钟,覆斛亦中黄钟之宫,宫为君也”;臣瓒曰:“仰斛受一斛,覆斛受一斛,故曰反覆焉”;《律吕古谊》云:“斛重二钧,其厚近鑮钟(古乐器),何以知之?以其声中黄钟之宫耳”,“其声无不中本律之黄钟,惟其容受不同,则音韵有高低耳”【28】。实践上我们对该句的解读应分离全文来中止,此段文字依次引见了新莽嘉量的度量衡数据,其中呈现的“尺”、“斛”、“斗”、“升”、“合”、“龠”、“钧”等单位均由“黄钟律”规制产生且存在进制关系,故此处的“反覆”实为重复、叠加即层层进制之意,“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一句当解释为“(嘉量)敲击声音契合黄钟,各度量衡单位也均由‘黄钟律’规制产生且相互之间存在进制关系,这是君主制造器物的法式”。依此而论,新莽嘉量“其重二钧”与“栗氏量”的“重一钧”实为“反覆”关系,笔者推测王莽此举或出于无法,战汉时期的1钧约合现代的6.9~7.5公斤,分离同时期“陈氏三量”中子禾子釜重13.94公斤(图9),陈纯釜重12.08公斤的状况(图10)【29】来看,“栗氏量”在两侧各多一耳的状况下实难做到“重一钧”,所谓的“重一钧”多半为其对“黄钟律”规制中“万物之象”的牵强附会,至王莽设计新莽嘉量之时发现此问题,在无法削减重量的状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新莽嘉量的重量定为“其重二钧”,与“栗氏量”的“重一钧”做一“反覆焉”。


图9 子禾子铜釜


图10 陈纯铜釜


5


结语


经过上文剖析我们能够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新莽嘉量降生于“托古改制”的特殊时期,承载着王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诉求,其在资料、形制、铭文、规格等方面的设计均严厉参考了《周礼.冬官》即《考工记》中的“栗氏量”;


2.“栗氏量”当制造于“田氏代齐”之后,其各容积单位参考“黄钟律”规制为十进制,其“鬴”量的容积设计与“新莽嘉量斛”分歧,均为100升;


3.“黄钟律”的规制于战国时期即已基本完善成型,后经刘歆,班固等人总结收录归入《汉书.律例志》,作为规范器对度量衡单位中止校准,其规制被历代所注重,贯串于我国早期度量衡制度之中。


我国的度量衡制度具有长久的历史,其源于人们数理学问的积聚,并随着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的展开而走向成熟,其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厚的自然科学学问和“天人合一”的共同哲学理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可贵结晶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努力于恢复古代社会体系和文化形态的现代考古学来说,对度量衡制度的研讨不可或缺,值得注重。


注释:(上下滑动查看)


【1】 班固《汉书.王莽列传》,中华书局,1962


【2】 关增建《中国计量史上的珍宝-新莽嘉量》,中国计量,2003.1


【3】 徐正英,常佩雨 译注《周礼.冬官.栗氏为量》,中华书局,2014


【4】 邱隆《中国最早的度量衡规范器——<考工记>·栗氏量》,中国计量,2007.5


【5】 关增建《中国计量史上的珍宝-新莽嘉量》,中国计量,2003.1


【6】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7】 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中华书局,2016


【8】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


【9】 裘锡圭《齐量制补说》,中国史研讨,2019.1


【10】 郭书春 译注《九章算术.商功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1】 魏征《隋书.律历志》,中华书局,1962


【12】 陈梦家《尚书补述·尧典、考工记与秦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


【13】 闻人军《〈考工记〉齐尺考辨》,考古,1983.1


【14】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15】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16】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舜典》,中华书局,2012


【17】 陈逢新,宋有志《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文物,1988.5


【18】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讨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挖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


【19】 杨荫浏《管律辩讹》,文艺研讨,1979.4


【20】 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中华书局,2011


【21】 班固撰,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22】 孙机《汉代黄钟律管与量制的关系问题》,中国国度博物馆馆刊,1991


【23】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24】 孙机《汉代黄钟律管与量制的关系问题》,中国国度博物馆馆刊,1991


【25】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26】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27】 班固《汉书.律例志》,中华书局,1962


【28】 班固 撰,王先谦 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29】 上海博物馆《齐量》,上海博物馆,1959


图文:卢烈炎


责编:董永嘉


编务:刘 微


审核:林必忠


来源:重庆考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万奢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万奢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上海万湖珠宝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共和新路4727号新陆国际大厦1003-1007室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沪ICP备11005343号-12012-2019
万奢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宝山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