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媒体与文化行业的这种“用户爱看什么,我们就消费什么的”媚俗行为,取悦了用户,收获了用户,同时也将用户推入了最感温馨的“信息茧房”。 作者 丨 陈慕谭 编辑 丨 吴酉仁 说一说 “甲午年清军大胜日军”这个问题 。 2014年5月份,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与大英图书馆协作,在其网站上了举行了题为《绘画中的日清战争锦绘·年画和公文书》的网络特别展。展示的235件图画中,有56件出自中国画师之手,绘制于甲午战争期间。 众所周知,甲午年清军海战不敌日本海军,陆战更是全面惨败给了日本陆军。但 这56幅中国图画的内容,却简直全是在表示清军如何所向无敌,如何大败日军 。 好比下面这张版画,题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窜,清军将领左可贵端坐骏马之上,一派运筹帷幄之状。 《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 再好比下面这幅图画新闻,题为《刘大将军擒获倭督桦山审问》。画作署名“上海吴文艺斋”。与绘图配套的文字阐明是: “厦门各商号来信云及,倭总督桦山氏彼(原文如此)刘军擒获。倭奴见主将彼获,随即恳请西国大员向刘帅恳,甘愿出五百美金赎回。刘帅不允,定要和约见还,方可赎回耳,倘和约不还,将倭逆审明首级示众。” 意即,日军在台湾,岂但被刘永福带领的清军打得屁滚尿流,连后来日本殖民台湾的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1837~1922),也遭清军捕获,受审后被浇上火油活活烧死了。 《刘大将军擒获倭督桦山审问》 这五十多幅图画的内容宗旨,大致如此,笔者不再逐一罗列。感兴味者,可前昔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站免费阅览。 对这批图文新闻,中文网络世界普遍传播一种错误的解读,将之视为清廷官方刻意为之的宣传。实践状况是:这批画作不是执行清廷规则动作的产物,相反,它们 全部来自民间,是民间自发消费出来的东西。 概括而言,这批画作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年画,主要来自上海旧校场和苏州桃花坞;另一类是新闻画,主要来自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上海新兴图文媒体。清廷当时的底层控制力极为有限,没有资料显现官府曾介入过年画消费、规则年画师们只能画什么不能画什么。《点石斋画报》等媒体设在上海租界,更是清廷力所不迭的所在。 此外,固然清廷在甲午战争期间,曾试图经过控制电报系统,来对战事的停顿实施信息管制。但这种管制的目的,只是防日本特务应用清廷的电报系统传送信息,并非请求民间商家和媒体只能报道清军大胜的虚假音讯。 这批与事实南辕北辙的“假图文信息”,实践上是媒体和商家“媚俗趋利”的产物。简单说来就是:用户喜欢读什么内容,他们就选择消费什么内容。 《点石斋画报》与《申报》是同一个老板。早在1880年代的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就已见识过清帝国的报纸用户,对不契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新闻报道,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措施。据担任过该报主笔的黄式权回想: “自越南用兵,与法开战,他报皆讳败为胜,以掩一时之耳目。美查(《申报》老板)则雇一俄人随法营探报,备录无遗,而 无识者反谓偏袒法人,几以《申报》为集矢之鹄矣 。是时与之相角者有《沪报》,《沪报》专用笼络阅者之法,《申报》独守正不阿,自石浦沉船,基隆失地,华军之儒弱不任事,几于道路皆知。” 《申报》说前线的清军不敌法军,与报纸读者的心理希冀大相径庭。于是乎,这些读者将自己的愤恨心情,由法国入侵者调转向《申报》,给该报扣上了一顶“偏袒法人”的大帽子。不可思议,《申报》的订阅用户数也会因而遭到很大的冲击。 固然黄式权说,当《申报》的报道被事实证明之后,报纸的销质变得更好了。但 该报的具有者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从这场风云中吸取到的经验,却是虚拟的鸡血远比真相受欢送,也远比真相更容易挣到钱 。他随后便投资兴办了《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封面 在总结兴办《画报》的缘由与胜利阅历时,美查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以法越寻衅,中朝决意用兵,敌忾之沈,薄海同具。 其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于以知习尚使然。 不只新闻,即《画报》亦从此可类推矣。爰倩精于绘事者,择 新奇可喜之事 摹而为图,月出三次,次凡八帧,俾达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 美查的察看是:中国的报纸用户,更喜欢置办阅读“战捷之图”,也就是表示清军大胜法军的图文报道,然后以之为谈资。所以,他兴办的《点石斋画报》,也是以“新奇可喜”的图文内容作为报道方向。所谓“可喜”,自然正是指那些表示清军英勇无畏、望风披靡的版画。 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时间固然过去了整整十年,但《申报》这些媒体所处的用户环境,并没有多少变更。甲午战争中后期,《申报》经过编译英文、日文媒体,刊载了不少清军战败的音讯,即被人责备为“助敌”。以至有士绅个人出资,将自己耳闻的清军大败日军、“倭兵……尸积如山,伤者无数”的假音讯,以广告的方式,连续两天刊登在《申报》上。该士绅显然深信、且愿意深信该音讯是真实的。 《申报》当时已是一家站稳了脚跟的大报,所以对新闻的真实性多少还有点追求。它的竞争对手《新闻报》还处在努力吸纳用户的阶段,运营者英国人斐礼思(J.F.Ferries)遂彻底放飞自我, 全力制造各种清帝国士绅喜闻乐见的假新闻,“主笔房日撰一论,昌言日军败绩,捏称清军胜局”,以至还编出了清军用“夜壶阵”,在黄海之上,将日本海军戏弄得焦头烂额的低劣故事 。 结果便是《新闻报》最受市场欢送。“各报贩易于脱售,未午即均已告罄。越日增印若干,而销数亦如之”——推送报纸的小贩最喜欢卖《新闻报》,常常不到中午,当天的《新闻报》就全买完了,次日再印一次旧报纸,销售状况简直一样,能够说“长尾效应”极佳。《新闻报》因而很快就挤进了上海报纸的前三甲。 前有读者指责“助敌”,后有竞争对手毫无底线,《申报》与《点石斋画报》也只能“从众”。《申报》不愿丢掉“求真”,所以常报道清军战败的音讯;但它也不愿丢掉那部分“读报求爽”的用户,所以行文经常刻意给这类读者做心理推拿。好比在报道清军战败对日求和时,配发的评论文章却是在讴歌光绪皇帝,说什么“以中国幅员之广、人民之众、饷糈之厚、兵卒之多,与倭国相较,虽三尺童子亦知其非我敌”,清廷之所以选择与日本议和,其实是光绪皇帝心肠仁慈,“不忍两国生灵屠戮之惨,故欲以玉帛化干戈”。 作为新闻媒体的《申报》与《新闻报》,尚且如此这般为了获取用户而“媚俗”,而不惜放弃真相;不以新闻媒体自居的各种画报,与各种年画商家,其内容选择的方向,自然更是不可思议。 于是,也就有了留存至今、令人哑口无言的《朝鲜水战得胜捷图》《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刘大将军擒获倭督桦山审问》等等。 这些报纸、刊物与年画商,并非不知道清军战败了,也并非不知道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是一种庞大的屈辱。但他们知道,表示李鸿章屈辱求和的图文与年画,在甲午乙未之际,是没有销路的。所以,就又有了下面这幅以《迎迓李傅相》为题的年画(应是出自上海小校场)。 《迎迓李傅相》 画面中,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代表团成员,个个毕恭毕敬,点头哈腰;李鸿章拱手为礼,随行的大清代表团成员,个个俯首挺胸,气势凌人。年画里一派得意洋洋,但真实的世界已天翻地覆。 晚清媒体与文化行业的这种 “用户爱看什么,我们就消费什么的”媚俗行为 ,取悦了用户,收获了用户,同时也将用户推入了最感温馨的“信息茧房”。后来做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小时分读到的五彩图画,内容即是清廷在甲午年“打了大胜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对此疑神疑鬼。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