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佛说未来末世的众生,学佛不能成道,是由于无始以来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憎爱心理。一切种子包含很多,最基本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所谓修行就是如何转化这些心理上的缺陷。其次就是见惑,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自己客观的成见,戒禁取见是以为某件事不能做,做了就不能成道,好像回教徒不吃猪肉,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规条。见惑就是观念上的错误,而被这些错误的观念困惑住了,不能解脱。见思惑构成了心理思想上的一切种性,构成了往常的个性,必须求把见思惑转化,才干成就。见惑要在见道、明心见性以后才干断,才干转。思惑则在见道以后还不能断,必须靠修持,慢慢作功夫才干断。所以,我们深受内心爱憎之念的折磨,贪嗔痴慢疑很难断除。 佛为什么要提这一段?善事善学问很难,我常跟同窗们说我不是善学问。但是,我知道世上纵然有善学问,你们也学不好。为什么呢?普通人学的时分,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某某人讲的道理很合于我的想法。还有些同窗跟我说:教员啊!你讲的思想跟我的一样哩!我说好,谢谢你啦!所以,我说你们不是学佛,而是拿佛的招牌来表示自己。例如往常很多人注解佛经,很多人上台弘法,所讲的佛法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原意?很成问题。禅宗有个故事,五代时有位忠国师,他的一位弟子学问十分好,想要注解佛经。忠国师就叫人拿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只筷子,问这是什么意义?弟子答不出来。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义你都不懂,你懂佛的意义? 所以,能够去掉‘自他爱憎’,一切对等,爱人如己,才是学佛的行为。但是,谁能做到呢?爱人如己,大家都会讲,利害关头一到,当然是我第一,那里还有你?修行在平常是看不出来的,到了利害关头,才是真正的考验。特别是宗教徒,排斥他人的心理特别激烈,哎呀!你是基督教!那滋味就出来了,就不能对等,就不能慈悲了。为什么信了宗教,容易排斥人家呢?由于以为我信的才是对的,他的错了,这是犯了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的错误,这也是‘自他憎爱’的心理,合于我的则喜欢,分歧于我的则厌恶。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一段话,有那一个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说我不是佛教徒,由于我没有资历当一个佛教徒。佛说假定有一个人,看见怨家,如己父母,这多难啊!视怨家犹如自己的亲人,怨亲对等,这才是学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么,恩怨分不分明,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又能容纳。 往常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样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敬的东西!还跑来学佛?孝敬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哎呀!教员,我那个妈妈脾气好古怪,好难相处。对呀!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父母不是众生啊?丈夫、妻子、儿女不是众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他人,对怨家,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学佛的人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也视自己的子女好像普通众生。 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一段,就能够知道学佛是从做人开端。人都没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顶,灌了顶就能够往生西方,念个咒就能够成佛了,你看这个贪婪多重啊!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知道如何起步走,然后再修一切佛法。佛法的基本立足点是在慈悲、对等,在修持的措施上也是一样对等,没有好坏,没有憎爱,不要说信了佛教,就看不起不信佛教或信其他宗教的,不要说学了禅就看不起净土,学了密宗就以为密宗才干成佛,学了净土就以为禅宗不踏实。八万四千法门,没有那个好那个坏,要在和你相应,而你能诚实修行,就如‘楞严经’所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成就圆觉境地,‘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觉经’的文字很美,文字后面的意义则很不简单,不只需度一切众生,没有时间性,永远永远入世救人,最灾难的时期,在最灾难的中央,都要来。这是菩萨发心,这一段可参考普贤行愿品。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先读普贤行愿品,至少我当年学佛是这样。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虚空有尽,我愿无量。’虚空很大,没有边沿,假定这么大的虚空有边沿有穷尽的话,我救众生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道路,‘天堂未空,誓不成佛。’留意!学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一切一切众生都要让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实,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还。记住,佛法的肉体只问施进来,绝不求收回。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若有度众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几个人,我又救了几个人,就不是菩萨道。‘除彼我相一切诸相’,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诸相,不被外界的现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内心的思想境地所困。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样发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见之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心,你学佛要发心啊!发心并不是你捐了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到庙里做了什么事,而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彻大悟成佛之心,不只自己要醒悟成佛,而且也要一切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发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学问,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接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地,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聪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此时,释迦牟尼佛再用偈语来作总结:普觉汝当知——普觉菩萨你应当知道,末世诸众生——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欲求善学问——学佛要依善学问,应当求正见——应当求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心远二乘者——远离声闻缘觉不走大乘道路的人。法中除四病——此善学问所教的法门,应远离四病,谓作止任灭——那四病呢?作病,止病,任病,灭病。接近无骄慢——善学问接近你,或你接近善学问,心中无骄慢。远离无嗔恨——善学问远离,或远离善学问,心中无嗔恨。见种种境地——见到善学问示现种种顺逆境地,心当生希有——内心应当生难得之想,善学问所示现的种种顺逆境地,都是教育法。还如佛出世——视善学问如往常的佛,不可对善学问起轻慢心。不犯非律仪——律是戒律,仪是态度,不犯戒律,态度庄严恭敬,戒根永清净——内心持戒清净。度一切众生——然后,要有愿力,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不只自己要成佛,也令一切众生成佛。无彼我人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依正聪慧——千万记得,成佛是聪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也不是功夫。便得超邪见——佛者觉也,真正醒悟了,明心见性,而得正知见,废弃邪见。证觉般涅槃——最后抵达成佛的圆觉境地。 -----摘自《圆觉经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