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7万人想读,为什么读这本中国通史?

2023-3-18 16:53|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26| 评论: 0

摘要: 《国史大纲》能够简直不夸大地说,在引荐中国通史的书单中,假如没有这本书,那么这份书单的可信度是值得狐疑的。《国史大纲》何以经典?先说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值甲午战败,国度多难之秋。 ...


《国史大纲》


能够简直不夸大地说,在引荐中国通史的书单中,假如没有这本书,那么这份书单的可信度是值得狐疑的。


《国史大纲》何以经典?


先说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值甲午战败,国度多难之秋。 他曾说,自有记忆以来,亡国与饿死是压在心头的两重阴影,中国会不会亡是他思索最多的问题。国度存亡问题时时辰刻压榨在钱穆的心头。


1931年日本发起大范围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堕入了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卢沟桥事故后,局势急剧恶化。 “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史教育亟待增强。


钱穆辗转香港、湖南、直到云南,来到西南联大任教,教授中国通史。同事 陈梦家教授两度力劝钱穆“宜应时期之迫切需求,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可使全国青年受益”。从1938年5月起,钱穆应用上课余暇,历时一年,在宜良城外岩泉寺完成了名作《国史大纲》。


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史大纲》后“学者交相称誉,群推为中国通史之最佳著作”。本书也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盛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再说它的共同窗术价值和影响。


《国史大纲》“引论”表白了钱穆先生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措施论。他指出,研讨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


(一)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普通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化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学问。


(二)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呈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普通有志改造理想的人所必备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昭军教员撰文评述:


综合钱穆所说,盘绕民族救亡这一基本问题, 《国史大纲》至少负有三项任务


第一,扼要阐明“我国度民族以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指出中国“生力”何在。


第二,客观映照出“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指出中国“病原”何在。


第三,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生感情,让国民自醒悟悟到“我该怎样办”。


径言之,《国史大纲》的问题认识来自于现时,答案则返求诸历史。


钱穆所著 《国史大纲》以历史思想回答理想问题,力主维护和衍续中国历史传统。这在很大水平上得力于该书共同的学术理路。


其一,以文化为本位察看中国历史:中国的生命生机在文化,当下的中国仍需在发扬固有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寻求突破。


其二,从会通的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中国因融和而壮大,因贯串而耐久,所恃的是文化而非武力,当下的中国仍处于融会外来文化而展开壮大的进程中。


《国史大纲》一反“中国停滞论”、“专制论”、“封建论”等说法,展示了中国重统一、尚战争、不时趋于对等化的传统,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挚意,坚决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该书处置问题的理路,于今人不乏重要启示。


不夸大地说, 文化本位和整体观念可谓翻开《国史大纲》、走进钱穆思想世界的钥匙。


钱穆先生在课堂上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字宾四。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停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兴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讨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取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钱穆是一位将其学术研讨与对国度民族存亡的关注紧密联络在一同的现代中国名士,其终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无限深沉之感情与关怀。举凡中国古代史学、文学、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学、天文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讨,他无不涉猎,成就斐然。其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以其杰出著述和崇高人格被景仰者们尊为“最后一位国学巨匠”。


回望过去,珍重未来。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饱含的深沉敬意和酷爱,值得我们学习和珍重。


今日分享 15段话(本文整理为简体横排) ,一同了解我们本民族的历史。


1.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心: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特别是自称学问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学问的人,不能算一有学问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学问。)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称心。)亦至少不会感到往常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肤浅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遣。)


四、当信每一国度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度乃再有向前展开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降服国度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度自身并不发作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降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2.历史智识,随时变更,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惟借过去乃可认识往常,亦惟对往常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往常有真实之改进。故所归于历史智识者,又不只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肉体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导游之责也。


写国史者,必确切晓了其国度民族文化展开“个性”之所在,然后能掌握其特殊之“环境”与“事业”,而写出其特殊之“肉体”与“面向”。


3.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解,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斗争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气。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注重;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凡今之断脰決胸而不顾,以效死于前敌者,彼则尚于其国度民族已往历史,有其一段真诚之深爱;彼故以为我神州华裔之生存食息于天壤之间,实自有其不可悔者在也。


4.春秋时期,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展开到一种极漂亮、极高尚、极细腻俗气的时期。


贵族阶级之必须解体,平民阶级之必须崛兴,实乃此种文化酝酿之下应有之结果。


此下战国兴起,浮往常上层政治的,只是些杀伐战争,诡谲诈骗,粗糙暴戾,代表蜕化的贵族;而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学术之黄金时期者,其大致还是因循春秋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肉体命脉,一气相通。因而战国新兴的一派平民学,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常创新与迁地为良。


此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渊深博大处。


5.先秦诸子留意教育者莫如儒。(道家基本主张绝学不教。法家仅主刑名法律,如赵高之教二世是也。墨家、农家之教,不适于实践。其他皆所以用世,非所宜教幼。)故苟主幼小必教,则儒业必兴。中国无宗教,儒士本自友教王孙公子起,故汉文用贾谊,则以为长沙王太傅,又以为梁王相,武帝之用董仲舒亦然。儒家在汉初,仍以友教青年贵族为第一要务。


6.汉政府自武帝后,慢慢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汉制虽禁商人入仕,然以赀选,富人其先皆商人也。),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自此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普通平民社会的、朴素的农民政府,往常转变为代表普通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智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7.此项制度之演进(按:指察举到科举),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能够奖拔人才,鼓舞习尚;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与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慢慢走上一个客观的规范,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8.因东汉人只看重私人和家庭的道德,故王室倾覆后,再不能重建一共戴的中央,而走入魏晋以下之衰运。


然东汉士人正还有一种共遵的道德,有一种足令后世敬重的肉体,所以王室虽倾,天下虽乱,而他们到底做了中流砥柱,个别的保存了他们门第的权力和位置。


国度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此自东汉下半节已有此端倪,至三国而大盛。但是此种趋向,苟有一个更合理、更巨大的思想起来,未尝不可挽回。惜乎魏、晋以下的思想,又万万谈不到此,中国于是只需衰落。


9.长安代表的是中国东、西部之分离;首都居在最前线,指导着全国国立向外展开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的稳静状态,南、北部的融洽;首都居在中央,全国国力自由申舒的一种战争形态。……直到隋、唐,依然是起于西北,统一中国,而并建长安、洛阳为东、西都,兼有了向外斗争进取以及向内战争申舒的两种形势,十足的意味出中国大一统盛运之复临。


10.南朝的王室,在富贵家庭里长养起来,(但是并非门第,无文化的承袭。)他们只稍微熏陶到一些名士派放情肆志的习尚,而没有浸沉到名士们的家教与门风,又没有领略得名士们所研讨的玄言与远致。在他们前面的路子,只需放情胡闹。


11.五胡虽居内地,已受相当汉化。但彼辈所接触者,乃中国较旧之经学传统,而非代表当时朝士名流之清谈玄理。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协作,而彼辈学术涂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是五胡虽云扰,而北方儒统未绝。


12.官吏在政治上的义务,往常(按:指西魏宇文泰时期)又明白的重新提出。而当时官吏的任用,尤能突破历来氏族门第的拘絯(gāi)。……于是以前的官吏,为门资所应得;而尔后的官吏,则将为民众担任任。此种认识,不可不说是当时一个极大的转变。


13.中国社会机构,自汉武以下,不时以理想控制事实,而走上了一条路向,卽以士人为中心,以农民为底层,手工业与战士为农民之分化。而商人只成旁支。因而社会理想除却读书做官,此种人在唐以前卽为门第中之家长,宋以下则为社会大众学业上之师长。便是没世为老农,市井货殖,不是一条正道。此种倾向,自宋以后更显著。宋人所讲学问,与经商牟利意义极端抵触。因而好利贪财者,亦盛置田产,而不事货殖。


14.宋、明以下之社会,与隋、唐以前不同。世族门第消灭,社会间日趋于对等,而散漫无组织。社会一切公同事业,均须有掌管指导之人。若读书人不论社会事,专务应科举、做官、谋身家富贵,则政治社会事业,势必日趋糜烂。其所以犹能支撑构成小康之局者,正惟赖此辈讲学之人来做一个中坚。宋、明理学肉体乃是由士人集团,上面影响政治,下面留意乡村社会,而成为自宋以下一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种安定与指导之力气。晚清以来,西化东渐,自然科学之展开,新的工商业与新的都市突飞猛进,亟待有再度兴起的新的士阶级之指导与掌管,此则为开出此下中国新历史的主要契机所在。


15.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他们热心讲学的目的,固在开发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终目的,则仍在改进政治,发明理想的世界。开发民智、陶育人才为第一步,改进政治为第二步,发明理想为第三步。


宋、明儒理论上的世界,是「万物与我一体」。张横渠之西铭为其代表作,此即上古先秦相传之一种全体观念也。


所由认取此万物一体者,在我谓之「性」,或称「仁」。在外谓之「理」。或称「天」。


程明道之识仁篇,程伊川、朱晦庵之「致知格物」、「居敬穷理」之口号,即由此生。


认识此理后应有之活动或工作,则为大学一书所包含。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要,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条目是也。


文摘整理( 邢灏玥)自《国史大纲》


参考文献《钱穆经世史学的学术理路——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讨论》(张昭军)


《国史大纲》


《中国文化史导论》(简体横排版)


《钱穆国学经典 · 珍藏本》


珍藏本 书目:


  • 《国史大纲》
  • 《先秦诸子系年》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 《中国文化史导论》
  • 《国学概论》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史记地名考》(上、下册)

相关阅读


01


“钱穆著作珍藏本”正式出卖 | 一代鸿儒的温情与敬意


02


钱穆逝世三十周年 | 在历史中注入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肉体


03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和目的


04


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留念钱穆诞辰126周年


05


钱穆:分开学校参与工作后,怎样读书?


06


简体横排版初次出版!钱穆先生论述中国文化的10段话 | 《国史大纲》姊妹篇


end


每日一书


《哲学的鲁迅》



每日一词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万奢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万奢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上海万湖珠宝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共和新路4727号新陆国际大厦1003-1007室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沪ICP备11005343号-12012-2019
万奢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宝山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