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晗越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在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南路与东园路交界处,有一块极为醒目的红砂岩雕塑。 雕塑由中间展开的中国共青团团旗与两侧的基座组成,基座上分别铭记着的入团誓词与“团一大旧址”信息无声地通知我们,100多年以前,来自全国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25名正式代表在这里掀起了青运赤潮。往常,这里被称为团一大留念广场,在广场的另一侧,与雕塑相对的便是团一大留念馆,馆内藏品丰厚,记载着中国共青团成立百余年来的青运进程。 阳春三月,红棉与红楼共映团一大留念馆所在地广州东园 多元化陈列再现共青团历史 步入颇具岭南园林作风的留念馆,令人最为印象深化的是序厅占领了一整面墙的浮雕。留念馆一层,划分为“历史召唤、潮起东园,青运新篇,牢记任务”四部分的历史陈列,以时间为轴,综合运用雕塑、图片、文物、全息影像等丰厚多彩的展示方式再现共青团历史上的重要事情、重要活动。 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树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随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个中央破土而发。 据资料记载,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召开之前,北京、广州、长沙、武昌、南京等城市相继呈现了青年团组织,与上海的团体相响应,构成了普遍的影响力。共产国际在华工作人员利金在讲演中写到:“在一些学校,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有威信和很大影响的。……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依托社会主义青年团,能够轻而易举地在激进的学问分子中间,特别是青年学生中间展开大范围的运动。” 团一大留念馆入口 团一大广场在“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期间设置东园仿古门口模型 参观者步入团一大留念馆 团一大留念馆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讲演内容,共产国际代表利金记载道:“在广州,青年团曾经展开为一个很大的合法组织,约有团员800名。”彼时的广州,正处于深受孙中山民主思想影响的环境之下,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人谭平山的倡议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由上海改为广州。 六尺竹棚,反动万岁振聋发聩 1922年的东园并无往常之气度现象,在团一大留念馆公开一层,30平方米的竹棚恢复了当年粗陋的团一大会址,在承担大会主席台的作用之前,这里只是左近居民纳凉闲话的场所。1922年5月5日下午,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之际,16位各地代表在竹棚之下发表演讲,会议闭幕前,时年仅24岁的张太雷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往常还没有社会反动的歌,所以请诸位三呼‘社会反动万岁’罢。” 留念馆公开一层,重现的场景除了东园的竹棚,还有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张太雷、高君宇、张秋人、俞秀松、蔡和森团一大代表和团一届中央执委会成员们的相关场景。在场景内,经过倾听这群热血青年的家书,游客们又可感遭到他们反动者身份之外的深沉情感。他们之中,大多数在20余岁的年岁便为反动事业献出了生命,1927年12月12日,张太雷在指导广州起义的战役时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 团一大留念馆内,解说员向参观者讲述社会主义青年团早年在我国的展开史 团一大留念馆内,“潮起东园”展区 团一大留念馆内,用油画方式呈现当年“五·四”运动场景 团一大留念馆内,经过投影方式向参观者恢复代表上台发言场景 团一大留念馆内,设置了供参观者阅读书籍和观看红色影片的场所 团一大留念馆内,模仿摄影胶片的“青春万岁”互动装置 团一大留念馆内,还有全息投影、语录长廊等多处设计让游客沉浸式的体会彼时进步青年之热血。“一个人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这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邓中夏的遗言便被铭记在了展馆一楼长廊两侧的立柱上,16根石柱上的16段共青团早期组织者的行动引导着游客从团一大前的“潮起东园”部分,步入引见团一大后的“青运新篇”部分。团一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党的指导下,在反动、树立、变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建功立业。 红棉阅读助力深化了解红色文化 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期间,团一大留念广场成为了“红棉花开,爱尚悦读”广州青少年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场馆,展馆公开一层的放映厅与阅读区丰厚的文字与影像资料,让青少年能够沉浸式地去深化了解红色文化、倾听反动先辈们的故事。 团一大广场红砂岩留念碑前的红棉舞台,在3月期间,将由左近的沙面小学等学校师生带来四场包含演讲、参观、讲述、分享等方式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在团旗之下重温那一段红色岁月,让参与者的青少年平面感受青年模范心胸家国、勇于担当的肉体质量。 谋划 | 孙爱群 林洁 执行谋划 | 刘云 统筹 | 李春炜 施沛霖 执行 | 陈秋明 梁怿韬 符畅 徐振天 冷霜 马思泳 范晗越 王敏 陈玉霞 梁栋贤 徐炜伦 黄士 海报设计 | 黄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