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这是时时辰刻都能生得起念佛的念头。要怎样才干生得起来?念熟了就生起来了,常念就会生起来。念得不够熟,常常会忘掉,念熟了就会生起来。初学的同窗听经是必要的,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信的水平不够,缘由就是我们关于极乐世界了解得不够。 对极乐世界、对我们娑婆世界、对十方世界了解得愈分明,你的自信心才是真诚、诚恳。了解透彻了,我们发愿求生一点疑惑都没有,这个决议是正确的,才会认真去真干。所以听经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第一个目的。更进一步的,破迷开悟,这是关于念佛有相当基础的人,他清净心、对等心曾经现前,他多听经会开悟。 过去听得多、看得多,将信将疑,所以没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阿赖耶里头有这些种子,一旦真听明白了,它马上就起作用。为什么?关于过去所听的这些业习种子不狐疑了,不狐疑就生聪慧。 这里头有句话说得很好,「虽观如来相好,不生爱着之心」。如来,我们塑造的佛像,依照《造像度量经》的规范,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造出来,世间人所称为这是贵相、福相,没有留恋,没有染着的心。关于佛尚且如此,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当然不生爱着之心。 「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无念是失念的时分,心里头没有其它的念头,这个时分要生起念佛的心,常常想到佛,常常不分开佛。所以念佛人手上拿一串念珠,挂一串念珠,这念珠的作用在哪里?提示自己念佛,是这个意义。 《念佛十种心》: 一、无损伤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伤,令得高兴,是名无损伤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宁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哀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顾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聪慧察看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顽固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离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对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议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行动,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究竟不惑,是名生决议心。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离染懊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阿拘拉和他一些朋友来到精舍,想要听闻佛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十分冷漠,一句话也没说。在失望之余,他们就去找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长篇大论,向他们说了内容十分深奥深邃的佛法。他们以为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所以不喜欢。接着,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开示最基本简短的佛法,他们又觉得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约、笼统。 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您这里之前,曾经听过三位尊者说法了,但都不称心。离婆多尊者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的法太详尽太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说的法。” 佛陀劝诫他们:“从古至今,普通人很容易责备他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是不被谴责诋毁的。人们以至批判佛陀、国王,但没有人永远是受人诽谤,也没有人永远的受人赞扬。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需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需智者的称誉才是真正的称誉。”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总是力图圆满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一切。为了虚荣心的满足,我们苛求赞扬和肯定。但是有一点我们不了解,在世间想让任何事情圆满,那都是一厢甘愿的想法。 我们无法取悦一切的人,同样的我们也不会赞同一切的人和事。在这个世间,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平的心理妄念,懊恼充溢着生活中的点滴,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可能圆满。但是我们内心中的标尺,总是丈量他人的长短。业力和世界是公平的,我们也同样不能逃离他人给予我们的评论。 我们追逐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心就堕入其中。心被去去来来的念头所污染,永远无法维持满足。闻思佛法之后指导的修行,目的在于让我们断除内心中,关于一切事物的执取。轮回的基本还在于,我们未根除世间法的种子。如是,我们就会持续地,在无止境的轮回中受苦。 何苦让外界的一切无常,来干扰我们的内心呢?他人给予的褒贬又如何呢?十个指头都不会普通齐,更何况我们也会指点他人的对错,那又为何嗔恨于他人给予我们的回报呢? 其实只需我们将眼界收回,反观自心。世间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我们成佛之道的奠基石。一切不在外而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