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指的是众多国家前来朝拜。有文献记述的第一次所谓的“万国来朝”的事件,被认为发生在大禹统治的时代。当时大禹下令天下各国齐赴涂山盟会,这也就是《左传·哀公七年》中子服景伯所谓“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 不过,真正意义的这一事件,是从汉代开始,对西域的经营和对匈奴的征服,以及班超和甘英等人的冒险,使汉朝真正出现了一批九州之外的国家来朝贡,朝贡体系才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 而“万国来朝”这个词,则起始于对隋炀帝统治时代的记述。隋炀帝即位后,急于要在短的时间内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而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大业年间,通过使用“厚利”招徕,在西域的44个酋长国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隋书·西域传》)。 另外,北面的突厥、契丹,东面的日本, 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腊(今柬埔寨)等政权,也先后遣使来洛阳朝觐通好。 一时间,东都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立。隋炀帝还常于东京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并作有《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然而,万国来朝的奢华排场也意味着巨大的挥霍与浪费。如连菜贩子都要在店铺里铺上地毯;路旁的树木也被用丝绸缠起来,来宾到饭店吃住免费等。这样大肆挥霍致使人民负担急剧加重,阶级矛盾很快激化。致使万国来朝没结束,隋王朝就已处于危机中了。 唐朝继隋朝后受到万国来朝,以其开明大度的社会风气,领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来四野八荒朝贺的目光。如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既有“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的气派,也有万国来朝大明宫的景象。直到唐朝由盛转衰后,诗人们还留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 之类的语句。可见,唐朝的万国来朝是真正反映了当时中国是世界强国。 到武则天以周代唐,“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其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各国纷纷前来朝贡。那时武周的都城洛阳,是当时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武则天于紫微城明堂接见各国来使,其作《明堂乐章》“千官肃事,万国朝宗”,便是该时期万国来朝的写照。 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建造“天枢”的历史事件。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八月,武三思统领四夷酋长,请求以铜铁铸造“天枢”,建于神都洛阳皇城端门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武则天制可。以姚璹为督作使,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间农器补足。次年四月,天枢建成,由东夷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万国来朝的理念,在宋、元、明初继续延续。如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尹庆、王景弘、侯显等出使异域,其中尤以郑和下西洋堪称明初盛事。郑和带领船队浩浩荡荡,足迹遍布南洋、印度洋,甚至最远到达过非洲,大大扩展了明王朝的朝贡体系。然而,万国来朝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到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后,“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宫廷画家作《万国来朝图》;遗憾的是,这一切只存在于画师笔下。现实当中,并没有那些来自西洋手捧礼物的各国夷人,甚至连天朝自夸的57个外藩属国和31个朝贡国都没能凑齐,因为这一年本来就不是各藩属国的朝贡年。据记载,这年大年初一乾隆皇帝只是“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 ,然后又宴请了蒙古王公和紫光阁的几位功臣,并无藩属国遣使朝贡。 总之万国来朝,历史上时有发生,但各朝代意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