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犹太人都是恩将仇报?伯纳多特伯爵救了5000犹太人却被以色列暗杀? 萨沙算是读了不少历史书了,很惭愧的是,我之前只是听过福克·伯纳多特伯爵的名字,其他就一无所知了。 我上网搜索了很久,好不容易才搞清楚了这段冷门历史。 有趣的是,这段历史的主要记载者竟然是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众所周知,卡塔尔是少数支持哈马斯的中东国家。 更有意思的是,这段如此冷门的历史竟然在最近被拿出来,在中文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被水军原文复制的标点符号都一样,可见试图引导舆论的人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功夫。 首先,萨沙要说明几点。 一是,对一个不是恶贯满盈的人实施暗杀,任何正常的人都会反对的,对于暗杀伯纳多特伯爵事件也是一样。 二是,犹太人都说了“救一人性命,如救宇宙”,伯纳多特伯爵的救人义举自然是伟大的,哪怕他并没有起到主要作用。 那么,福克·伯纳多特伯爵是什么人? 他是瑞典王室成员,是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孙子。 不过,瑞典在1866年已经建立了议会,瑞典王室基本失去权力,到1975年通过宪法确定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然而瑞典王室毕竟是欧洲的重要贵族家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政治潜力。 所以很多王室成员在瑞典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比如福克·伯纳多特伯爵。 再说通俗点,伯纳多特伯爵是有着贵族身份的瑞典政府官员,仅此而已。 接着,我们来看几个要点。 第一, 伯纳多特伯爵的救人行为,主要是瑞典的国家行为,而不是他的个人行为。 我们都知道,辛德勒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救人是个人行为。 辛德勒身后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政治势力为他撑腰,一旦出事就完全是自己扛着。 为了保护1200名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曾多次被纳粹拘留、审问,这些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搞不好就会送命或者坐牢。 只是依靠辛德勒在高层有靠行贿编织的关系网,这才几次侥幸脱险。 伯纳多特伯爵解救犹太人的行为,主要是瑞典的国家行为,伯纳多特伯爵只是执行人罢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在1944年底,纳粹德国已经日薄西山,必败无疑了。 此时挪威流亡政府派人,暗中找到了一直保持中立而没有亡国的瑞典政府。 挪威流亡政府提出,在二战期间德国曾经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四国),逮捕了不少犯人,其中一部分是犹太人。 目前德国战败已经不可避免,而这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犯人还有数万人幸存,滞留在欧洲北方各大集中营。 此时德军节节败退,已经无力管理或者迁移这些犯人。 挪威政府唯恐这些犯人会被德国集体屠杀,希望瑞典政府出面进行商谈,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实物,换取德国移交这些国家的犯人。 为什么找到瑞典政府?主要是瑞典政府同纳粹德国关系不错。 就血统上,希特勒认为瑞典人是纯正的日耳曼民族,同德国人是血统非常接近的兄弟,对其另眼相看。 就政治上,希特勒希望北欧有个国家能够保持中立态度,作为德国和盟国的战略缓冲。瑞典就成为这么一个国家,在二战期间同纳粹德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经济、金融、情报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4年间,德国从瑞典进口了不少于3800万吨的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让德国战车能够继续作战,同时让瑞典赚的盆满钵满,赚到了37.3吨的黄金! 搞笑的是,这些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德国从战败国抢来的,包括比利时、荷兰等国。 二战结束后,比利时指出这笔瑞典占据的贼赃黄金高达2270万美元(当时币值)。而二战美国“约克城”级航母,全造价只要3100万美元。 由于瑞典政府和德国关系不错,才能进行这些外交上的磋商。 瑞典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在1945年2月表示支持这个计划。 当时德国已经濒于灭亡:1945年2月初,西线盟军已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进攻德国西线最后的防线,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已完成维斯瓦河至奥得河的进攻,进至奥得河。至此波兰大部分领土已经被苏军占领。德国首都柏林距离苏军只有四五百多公里,纳粹危在旦夕了。 显然,这种情况下是比较容易谈事的。 于是,瑞典政府派遣瑞典红十字会副主席伯纳多特伯爵,前往柏林同纳粹党魁希姆莱进行商谈。 希姆莱比谁都清楚德国已经必败的命运,也试图能够未来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单方面苟合,换取比较好的投降条件和或者自身的赦免。 同时,既然不可能短时间内将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犯人杀光,又没有食物养活他们,纳粹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于是,希姆莱游说希特勒,最终同意释放集中营内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犯人,当然必须由瑞典出面承担一切费用、物资和运输工具。 得到瑞典政府的批准后,伯纳多特伯爵组织了一个叫做“白色巴士”的250人救援队。 这些人都是瑞典军官,他们以红十字会人员身份出面,在德国占领区的各个集中营中,寻找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犯人。 根据历史学家估计,“白色巴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德国垮台之前,在几个集中营内找到了3万名犯人,其中包括大约5000名犹太人。 这些人都被营救出集中营,借此保住了性命。 此次行动中,伯纳多特伯爵作为主要执行人,为援救5000名犹太人立下大功。不过,这依旧是瑞典国家的救援行为,伯纳多特伯爵只是按照命令执行而已。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瑞典政府出面以国家外交方式协商,伯纳多特伯爵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救出一个犹太人。 这5000犹太人被救,瑞典政府起到绝大部分作用,伯纳多特伯爵和250名“白色巴士”成员起到次要作用。 自然,所有参与救援行为的人都可以说是英雄。 但伯纳多特伯爵的营救行为,同辛德勒个人营救还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再说的通俗点,辛德勒的个人营救是非常危险的,搞不好就要掉脑袋。至于伯纳多特伯爵因为有瑞典政府作为后台,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危险,最多是救的人多一些或者少一些罢了。 另外,伯爵所救的5000犹太人,他们的国籍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就是这些国家的公民。 伯爵没有营救非北欧四国的犹太人,因为这是违背瑞典政府命令的,德国也不会同意。 第二, 伯纳多特伯爵为什么会被刺杀。 目前刺客的身份不明,历史学家多倾向于是犹太恐怖组织莱希干的。 即便是恐怖组织,为什么莱希组织要刺杀伯爵?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1948年5月,犹太人根据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合法建国的第二天,周边的7个阿拉伯国家共4万多军队,使用大量重武器,以泰山压顶之势进攻以色列,准备用武力消灭这个国家。 以色列国防军在炮火中组建起来,依靠抓壮丁式的扩军,才凑齐了3万人,其中2万人能够作战,其他是后勤人员。 当时双方的兵力、武器都非常悬殊,战斗力有很大差距。 以重武器为例,阿拉伯人有440辆坦克装甲车,以色列仅有1辆坦克,2辆有炮的装甲车,120辆安装机枪的装甲车。 阿拉伯人有140门火炮,以色列只有5门,阿拉伯人有131架战机,其中74架战斗机或者轰炸机,以色列只有28架侦察机等等。 实力差距太大,以色列连战连败,被打的丢盔弃甲,连圣城耶路撒冷的老城区都丢了,新城区的犹太人被围困起来,随时可能覆灭。 实际上,如果埃及军队果断一些,他们完全可以一举占领以色列的实际首都特拉维夫,大获全胜。 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曾预测,新建立的以色列国将在两星期内被打败。 在这种关键时刻,联合国在5月29日发布了停火令,要求停火28天,派出伯纳多特伯爵作为监督人。 伯纳多特伯爵赶到巴勒斯坦后,看到了双方激烈的战事,尤其是普通居民遭受涂炭的惨状,希望两国能够维持和平。 伯纳多特伯爵曾提出,将加利利地区划给犹太人,将内盖夫地区划给阿拉伯人,但双方都不同意。 7月8日,埃及恢复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继续进行。 利用这段休整期,以色列利用全世界犹太人的资助,紧急从外国购买了一批武器,同时内部大量征兵,尤其外国大量犹太人赶回来参战,将以色列国防军扩大到6万多规模,比阿拉伯军队数量还多。 此时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互相之间不能协同,给以色列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从7月9日开始,以色列军队发动反攻,到7月18日夺回了不少领土,还占领了阿拉伯人不少地区。 自然,这还不能说以色列反败为胜,也不能说占据了战场优势,只是不像第一阶段那么不堪一击罢了。 此时,联合国又推动了第二次停火,这次时间长达3个月。 而伯纳多特伯爵遇刺,就发生在这次停火时期。 上面说了,以色列军队用尽全力夺取部分地区,但没有明显占据上风,还是随时可能亡国。 此时的伯纳多特伯爵,看到了不少因为战乱而逃出来的阿拉伯难民。 奇怪的是,当时同样有大量犹太难民被驱逐出在以色列的家园,伯纳多特伯爵似乎更重视阿拉伯人。 伯纳多特伯爵迅速改变了立场,直接转而偏向阿拉伯一方。 伯纳多特伯爵提出了新的方案,其一是要求耶路撒冷必须由阿拉伯人占领。 要知道,耶路撒冷新城和老城都有犹太区,可不是全城都是阿拉伯人居住。而联合国之前的决议,是耶路撒冷设为特别市,由联合国管理。 伯纳多特伯爵的计划,明显是偏向阿拉伯人,也违背了联合国之前的决定。 同时,伯爵要求严格监控以色列的机场及港口,不允许任何武器的输入。 对此,以色列认为他们的武器本来就大大少于阿拉伯人,又无法自己生产,必须依靠军火走私从机场和港口输入。 相反,阿拉伯人都有自己的国家,诸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不存在什么军火走私问题,以国家出面直接向别国购买,再运回本国即可,不受任何限制。。 如果伯纳多特伯爵要求联合国封锁了以色列的机场、港口,等于断绝了以色列国防军的武器供应,自然是必败无疑了。 另外,伯爵还要求以色列同意所有阿拉伯人必须返回家园,这也引起了犹太人的愤怒。 他们也被阿拉伯人占领了不少领土,又向谁去讨要? 此时战争还在持续,谁赢谁输尚且难说,任何人怎么可能将刚刚占领的领土,随便再交给别人。 总之,伯纳多特伯爵被认为是支持阿拉伯人的。 伯纳多特伯爵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即便他在9月遇刺,联合国依旧根据他的意见,在11月推出了第194(三)号决议的第11节:对于那些愿意回到家长继续和邻居和谐相处的难民们,应该给予起返回家乡的机会和权利,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再次返回家乡的难民来说,应当给与一定的财产赔偿,而且按照国际法原则或公平原则,凡应由各负责政府或当局赔偿的财产损失,均须予以赔偿。 显然,这个决议就是针对以色列的,让他们允许阿拉伯难民回去,放弃现在占有的领土。 而最关键的是,伯纳多特伯爵不仅仅影响联合国,更对美国有较大的影响。 谁都知道,以色列背后是美国在支持,美国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伯纳多特伯爵的影响下,美国的立场也有所转变。在伯爵遇刺后的次年5月,美国政府明确对以色列表示:美国政府要求以色列在难民、边界和耶路撒冷国际化问题上作岀切实的让步,否则,美国政府将重新考虑它对以色列的态度。美国政府“认为以色列的态度是有害于和平的,且是无视联合国大会1947年门11月29日和1948年12月11日的决议的。这才促使以色列表示,可以允许十万难民返回,但必须服从一些条件,其中之一是以色列“有权将遣返的难民重新安置在特定的地区,以确保难民的重新定居适应以色列经济发展的总计划。” 这还只是难民方面的问题,足可见到伯纳多特伯爵的影响力,让美国政府压迫以色列让步。 另外,还有伯爵关于耶路撒冷领土问题和对机场海港的监视问题,都可能让以色列陷入极大的被动中。 虽然伯纳多特伯爵曾有过营救5000名犹太人的历史,在当时看来,他是可能导致以色列亡国的关键人物。 也就是因为这个理由,犹太恐怖组织莱希下定决心要暗杀伯爵。 第三, 此事同以色列政府以及贝京无关。 伯纳多特伯爵遇刺事件,一般认为是莱希组织下的手。 莱希早在1940年建立,是一个犹太恐怖组织,鼓吹用各种恐怖手段维护以色列的利益。 刺杀是这个恐怖组织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共搞过高达42次暗杀。 他们什么人都杀,其中一半的暗杀对象竟然是犹太人,也就是被他们认为是叛徒、卖国贼的犹太人。 由此可见,这个组织疯到了什么地步。 1944年11月,他们在开罗暗杀了英国驻中东大臣莫因男爵。 1946年4月,他们袭击了位于特拉维夫的英国陆军第6空降师驻扎的停车场,打死7名英军士兵。 1947年1月,他们将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驶入英国驻海法警察局引发爆炸,导致4人身亡,140人受伤。此事件被称为“世上首例卡车炸弹事件”。 为此,该组织被认定为恐怖组织,遭受了各国通缉。 这还不算什么。 莱希组织是出了名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二战期间试图投靠屠杀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德国,换取他们支持组建犹太军队,驱逐巴勒斯坦的英军,帮助以色列建国。 如果不是希特勒根本不考虑同犹太人合作,恐怕莱希组织在二战期间就整体成为“犹奸”了。 看看,就这么一个混账的极端组织,做出什么事情也不让人意外。 组织的创始人亚伯拉罕·斯特恩,早在1942年就被英国警察击毙,其他头目也不断被逮捕。 这样一个连自己人都暗杀的恐怖组织,一个试图投靠大肆屠杀同胞的敌国的疯狂组织,暗杀伯纳多特伯爵也没什么稀奇。 不过,伯纳多特伯爵遇刺,同贝京以及他所在的伊尔贡组织(“哈加纳”极端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恐怖主义武装),并没有关系。 伊尔贡早在1931年建立,莱希组织虽然曾经归属于伊尔贡组织,早在1940年就从伊尔贡中分裂出来,两个组织并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贝京或者伊尔贡组织同伯纳多特伯爵暗杀有关。 为什么非要将伯爵遇刺,同贝京扯上关系? 主要还是出于宣传的目的。 贝京不但是后来以色列的总理,还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因为主导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实现了两国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当然比扣在莱希组织那些小卡拉米头上,更有宣传价值。 第四, 莱希组织不能代表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族。 伯纳多特伯爵遇刺后,以色列政府立即表示慰问和谴责,还在暗杀后2天将莱希宣布为恐怖组织,开始全面抓捕和清剿。 拥有数百成员的莱希组织主要头目,在几个月内纷纷被捕入狱,组织由此瓦解。 换句话说,莱希组织在以色列也是害群之马,不等同于以色列政府。 只能说,暗杀伯爵是少数犹太极端分子的行为。 就像圣雄甘地不是被穆斯林刺杀的,而是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的。 你能说,被尊称为国父的甘地,是被所有印度人忘恩负义杀死的吗? 当然不可能。 暗杀者纳特乌拉尔·高德西,只代表极少数的印度教极端势力罢了,没有资格代表整个印度,莱希组织也是一样。 说来说去,今天就说了3点。 第一伯纳多特伯爵确实是帮助了犹太人,但这主要是瑞典政府的救援行为,伯爵只是执行人,起到次要作用; 第二伯纳多特伯爵是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在以色列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了非常有利于阿拉伯人的方案,才遭到犹太极端分子的暗杀; 第三伯纳多特伯爵是被犹太恐怖组织刺杀,这次暗杀不能代表以色列政府和绝大部分犹太人的立场。 对于刺杀伯纳多特伯爵的行为,自然是地地道道的恐怖行为,全世界都会进行谴责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