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11日,意大利王国墨索里尼内阁前外交部长加莱佐·齐亚诺伯爵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被以“叛国罪”名义枪决。 齐亚诺在上一年7月在罗马的国家法西斯党委员会表决中对罢免墨索里尼首相职务的议案投下赞成票。 不过,他的职务此后也被意大利国王宣布罢免。之后他试图流亡国外,但遭到继续扶植墨索里尼的德军逮捕。最终下令对其执行死刑的人正是他的岳父墨索里尼。 ![]() 加莱佐·齐亚诺(1903—1944)出生于意大利西海岸港口城市里窝那。从小获得良好教育,1925年在罗马大学取得法学学位后,进入意大利外交部工作。 ![]() 齐亚诺与墨索里尼 齐亚诺的父亲早年与墨索里尼结交,并往来密切。他也因此与墨索里尼女儿埃达相识,因情投意合而开始交往,并于1930年结婚。 1931年间,齐亚诺任意大利驻中国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很快升任驻华公使。在“一二八事变”(第一次淞沪抗战)期间,他曾作为中间人试图调停中日停战。1933年回国任新闻宣传部副部长,1935年升任部长。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齐亚诺主动要求参加空军,前往作战。后因表现获得金质勇气勋章。此后,他获得意大利王室信任,成为首相墨索里尼与王室之间的联络人。 1936年,齐亚诺出任外交部长。他本人在语言方面颇有天分,同时也善于与外界沟通。 ![]()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带领“国家法西斯党”党徒通过“进军罗马”获取了执政地位,他随后于31日被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任命为首相,开始了其长达20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图中墨索里尼本人右手边是其重要助手德·博诺(具体介绍详见后文),左手边是另一重要助手巴尔博。巴尔博在一战初服役于山地部队,因在与奥地利、德国军队作战中表现勇敢而获得银质军事英勇勋章。他于1917年接受了飞行员培训。战后在佛罗伦萨学习法律。1921年,他加入“国家法西斯党”,迅速成为墨索里尼身边最重要的四名助手之一(也是最年轻的)。1925年,时年29岁的他成为法西斯党武装“黑衫军”总指挥,同时担任经济部副部长。1926年11月,他被任命为航空国务秘书。此后,他在系统学习飞行后开始组建意大利空军。1929年被任命为空军部长。20-30年代的意大利航空事业十分兴盛,也是当时世界上主要航空强国之一(宫崎骏著名作品《红猪》中有相应展现),许多优秀的飞行员创造了一批为人瞩目的纪录。巴尔博也在1930年、1933年几次驾机跨越大西洋,远距离飞行南美、北美地区。回国后,他被授予新设立的意大利空军元帅头衔。他曾试图建议整编意大利陆军,使其成为一支拥有高度机动能力、装甲作战能力的快速反应部队;同时他还富有预见性提出组建海军陆战师;但这些设想因财政难以支持而未能实现。1933年11月,巴尔博被任命为驻利比亚殖民地总督。二战爆发时,巴尔博是法西斯党内唯一公开批评意大利与德国结盟政策的高级领导人。1940年,巴尔博着手准备实施对英国控制下的埃及入侵行动。但6月28日乘坐的飞机在利比亚托卜鲁克港机场上空被意大利军舰高射炮与陆地防空炮击中,巴尔博因此丧生。事后查明,意大利防空炮火刚刚面对英军空袭,于是错误将其座机认作英国飞机。英国空军之后到托卜鲁克机场上空投下花圈,并附上悼词以示对一名出色飞行员遇难的哀悼。 ![]() 科斯坦佐·齐亚诺(1876—1939)意大利海军上将、政治活动家、法西斯党人。齐亚诺父亲,伯爵。1911年作为一名海军军官参加了意土战争。一战期间因表现出色被意大利国王授予伯爵爵位。战后担任国务职务。之后结识墨索里尼,1922年参加了法西斯党的“进军罗马”行动。1923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1924年开始担任众议院议长,直至去世。 ![]() 埃达·墨索里尼(1910—1995)墨索里尼与第二任妻子的长女(也是他们二女三子的第一个孩子)。早年性格叛逆,心直口快。与齐亚诺婚后育有二子一女。二战期间志愿在意大利红十字会服务。1931年齐亚诺派驻中国上海期间随行,与张学良传有绯闻。这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的上海。 ![]() 1930年4月24日,齐亚诺与埃达在罗马举行盛大婚礼。不可否认的是,两人的结合除自由恋爱外,也有政治联姻的因素。 ![]() ![]() 埃达与齐亚诺 ![]() 1930年齐亚诺与埃达婚后不久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 ![]() 1935年,齐亚诺作为意大利空军轰炸机中队指挥参加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行动。 ![]() 齐亚诺在位于罗马的办公室 ![]() 齐亚诺与法西斯党徒在悼念活动中 1939年,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齐亚诺被任命为阿尔巴尼亚总督,期间对当地的抵抗运动实施了强硬镇压。同一年,意大利与德国签订钢铁盟约。 但事实上齐亚诺十分反对与德国结盟,并且对国社党、希特勒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厌恶。 ![]() 1936年10月23日,齐亚诺和德国外交部长纽拉特签订一项秘密议定书,宗旨是规定德国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图为齐亚诺与德国普鲁士邦总理戈林、外交部长纽拉特在柏林的意大利使馆合影。此时,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还远非几年后可比,双方尤其在奥地利问题上分歧较大。在柏林期间,希特勒接见齐亚诺时称赞墨索里尼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没有任何人有丝毫可能把自己同他相提并论”。希特勒这一论调除了有为拉近关系而作的吹捧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确实发自内心,对于这位现代法西斯主义的宗师,他直至最后都心怀敬意。 ![]() 1938年9月29日至次日凌晨,(左起)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通过会谈,敲定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随即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率先签署。而后,交给在会议室隔壁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签字。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绥靖政策的代表性事件。合影中最右侧是参加了会议的齐亚诺。希特勒身后是这一年初就任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后者此前担任过驻英国大使。 ![]() 1939年5月22日,齐亚诺代表意大利在柏林签订德意“钢铁盟约”(正式名称为《德意友好同盟条约》)。图中希特勒身后站立者是空军总司令、四年经济计划负责人戈林。 ![]() 齐亚诺与里宾特洛甫在签订“钢铁盟约”期间合影。正牌贵族出身的齐亚诺内心很鄙视依靠攀亲获得“冯(von)”这一称呼的里宾特洛甫。他认为这位同行是一个浮夸、空虚,并且喜欢喋喋不休的人。他还曾私下说:"我宁愿让子弹打穿我的脑袋,也不愿给里宾特洛甫打电话。"也是在签约的这个月初,齐亚诺在米兰告诉来访的里宾特洛甫:意大利在未来三年内不会做好战争准备。 ![]() 图为1938年5月,希特勒访问意大利期间与墨索里尼合影。这一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此前,意大利一直视奥为自身传统势力范围,对德国的染指持坚决反对态度,意德关系一度紧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随即遭到国际制裁,希特勒认为意大利的行动有助于分散英法等国注意力,德国可以借机实施蓄谋已久的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因此支持意大利的行动。这样墨索里尼重新评估与德国的关系,认为是意大利唯一可能的同盟者。1937年11月意德双方签署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墨索里尼表示:“不论是从种族、语言上,还是从文化上说奥地利都是一个日耳曼国家。目前的形势是:奥地利是第二个德国。没有德国,它不能有任何作为,更不能起来反对德国。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关心了。”1938年2月, 希特勒加紧其合并奥地利的计划。齐亚诺对此曾表示:“希特勒——许士尼格(奥地利总理)会谈显示出奥地利正在静悄悄地纳粹化,合并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拖延它。”此时意大利的态度再也不像四年前那样以舆论上的豪言壮语甚至于武力上的实际行动来保证奥地利的独立,而是“许士尼格应该清楚,奥地利的独立是基于奥地利人民的意愿和抉择,而非其他国家的不可靠的保证”(齐亚诺语)。德意就奥地利问题达成谅解,意味着影响两国关系最大的变数已经消弭。尽管如此,意大利方面对于德国的猜忌依旧没有完全消失。 齐亚诺依旧认为,墨索里尼选择与德国并肩作战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并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判断意大利将会失败。 1940年6月10日,当得知墨索里尼没有任何借口,只为抢夺胜利果实而向法国宣战后,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我很伤心,很难过,冒险开始了。愿上帝保佑意大利!” 希特勒也同样不喜欢这位盟国的外长,并曾经暗示墨索里尼“注意家族中的反叛者”,目标直指齐亚诺。 ![]() 里宾特洛甫、希特勒、齐亚诺。三人皆身着浅色外衣,据此估计合影时间大约是夏季。 ![]() 齐亚诺(左1)与里宾特洛甫、希特勒、墨索里尼合影。齐亚诺的外交能力与个人风度为意大利与德国相对弱势的交往中加分不少。 ![]() ![]()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许多会谈中都有齐亚诺的身影,其在意大利的地位可见一斑。 齐亚诺被捕后,埃达曾经试图向墨索里尼求情,但被毫不留情拒绝。 不过按照纳粹德国保安总局第6处高级情报官员威廉·霍特尔在战后回忆录中的说法,德国方面一直在试图帮助埃达与孩子们,齐亚诺则是被德国方面从意大利当局的软禁中营救出来,带到德国控制区地区。不过,霍特尔也承认齐亚诺本人并不愿意再回到意大利,而德国情报机构也担心齐亚诺如果按照自己意愿前往南美,有可能被同盟国利用对德国外交展开一场“十足的丑化运动”。因此,德国人应墨索里尼要求将齐亚诺送回意大利。 德国人坚称墨索里尼与其女婿已经达成和解,将会在“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担任重要职务。然而,齐亚诺刚一在维罗纳机场着陆就被忠于墨索里尼的警察逮捕(关于“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情况,可参考本号另一篇文章:1943橡树行动)。 霍特尔称,他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营救齐亚诺,并制定了将他送往匈牙利的计划。但是,最终希特勒否决了这项计划,他不相信墨索里尼会处决自己外孙们的父亲。 霍特尔还披露了一个细节:1944年1月10日,即处决齐亚诺的前一天,墨索里尼还在等待缓刑执行请求书。然而等到的却是齐亚诺已经被枪决的消息。 按照这一说法,墨索里尼、希特勒都没有打算置齐亚诺于死地,而是在当时意大利北部德控区有一些新崛起的法西斯党头目一心要除掉他。这些人已经不是昔日的“领袖”墨索里尼所能控制,恰恰相反还要受其影响。 尽管霍特尔的陈述没有其他文件档案可以证明,但他对于齐亚诺的一些细节记载倒是可以印证一直以来关于其生活奢侈的评价:齐亚诺被“营救”到飞往德国的飞机上,还未升空便开始清点衣服口袋中装的金质烟盒、珠宝首饰。 齐亚诺的生活有多奢侈,从一句流行在塞尔维亚的谚语就可见一二:“像齐亚诺伯爵一样生活”。 尽管对齐亚诺“精明生意人”的作风不屑一顾,霍特尔还是承认他对1943年局势的评判十分客观、正确。这可以被视作德国情报机构人员也承认齐亚诺此前的做法是合理的。 据记载,齐亚诺本人临刑前夕曾对身边人透露,认为是德国人欺骗、出卖了自己。他也不相信德国人有过打算认真帮助自己的计划。 不过,齐亚诺临终前倒是展现出一名真正贵族泰然自若的风度——用一整夜的时间阅读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注:曾担任元老院元老、帝国会计官、司法执政官、暴君尼禄的顾问,后被怀疑谋叛,赐死。)的作品。 与齐亚诺一同被枪决的还有意大利陆军元帅德·博诺;交通部副国务大臣、国家法西斯党行政秘书马里内利;农业和林业部长帕雷斯基;产业工人联合会主席戈塔迪。这几位都是在对墨索里尼的罢免表决中投票赞成者,之后被控制意大利北部的德军逮捕。 ![]() 埃米利奥·德·博诺(1866—1944)意大利陆军元帅、国家法西斯党主要成员。1884年加入意大利王国军队,被授予少尉军衔。参加了1887—1899年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11—1912年意大利与土耳其的战争期间,在利比亚作战,获得中校军衔,因功被授予骑士勋章。一战爆发后,任军参谋长。1915年晋升上校。由于在伊松佐河战役期间表现出色,1916年晋升少将,指挥一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作战。1918年任军长,晋升中将。1920年代初,帮助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同时建立了武装黑衫军。参加了1922年“进军罗马”行动。1922—1925年任公共安全局局长,期间策划多次暗杀左翼政府官员计划,因此受到指控,但得到庇护而免于控罪。1925—1929任驻利比亚总督。1929年起兼任殖民事务部长。1932年,他制定了一份蚕食埃塞俄比亚的计划,虽然可行性很强,但由于计划中操作过于缓慢,未被接受。1935年10月,意大利全面入侵埃塞俄比亚,博诺被任命为东非意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行动。初期意军进展顺利,但很快就因为地理环境和埃军顽强抵抗而放缓。11月,晋升陆军元帅。12月中,被解除职务。之后被任命为殖民地总监。二战爆发后,反对意大利加入战争。1940年,在西西里岛任职,指出该地区防务存在严重漏洞。1942年,任国务部长。1943年在法西斯党会议上投票赞成罢免墨索里尼,之后参与执行对其监禁。墨索里尼被德国营救,并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法西斯政权,博诺被逮捕后处以枪决。博诺是一位无神论者,他认为以科学原则为基础的开明和理性是作为军人的理想特质。一战期间,他曾创作一首爱国主义流行歌曲《我们的祖国》。 ![]() 1940年11月21日,博诺(右3)在罗马陪同德国代表团。图中博诺标志性的白胡子很显眼,他左手边是意大利的格拉齐亚尼元帅,右手边是纳粹党卫队总指挥希姆莱。图中左1是希姆莱首席顾问沃尔夫,左2是德国国家安全总局局长海德里希。 齐亚诺死后,埃达化装逃往瑞士,并且将齐亚诺的日记藏在衣服中一并带走。 二战后,《齐亚诺日记》出版。这是一部拥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探究意大利法西斯党高层动态,以及意大利与德国关系方面拥有不可缺少的参考意义。 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讨厌自己的女婿。一次他被人问及最欣赏的人是谁时,答是墨索里尼,随即被问什么理由,他说:“因为他能毫不犹豫枪毙自己的女婿”。 ![]() 1944年1月在维罗纳的审判。照片中心穿浅色大衣者就是齐亚诺,左1低头捂脸者是德·博诺。齐亚诺被控从很早开始就背叛国家,罪证之一就是他与梵蒂冈往来密切。这幅照片构图颇有舞台戏剧风格,或许也折射了这场审判的本质。 ![]() 1月11日枪决现场,受刑者被绑坐在一把椅子上,背对行刑队。齐亚诺在最后一刻成功转身面对行刑。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意大利万岁!”德·博诺认为被以这种方式处死,是对自己军人身份的侮辱。 ![]() 上图细节,最右侧穿浅色大衣回头者就是齐亚诺。 ![]() 埃米利奥·普奇(1914—1992)意大利贵族,空军中尉。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古老贵族家庭。17岁前往美国,之后作为一名滑雪运动员参加了1932年冬奥会,不过没有上场比赛。此后在美国、意大利多所大学学习,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位。1938年加入意大利空军,成为一名鱼雷轰炸机飞行员,因表现出色获得过英勇勋章。他与埃达熟识,并且在埃达逃往瑞士过程中提供了帮助。之后他被当局逮捕,关押在米兰的监狱,并遭受酷刑。最终他设法成功逃到瑞士。1947年他设计了一件滑雪服,引起时尚界注意。1950年,他的作品在意大利时装秀展示,此后开设了第一家自己的时装精品店。此后,获得多个时尚界奖项,开始获得国际领域内认可。1960年代,他的设计得到了包括梦露、杰奎琳·肯尼迪在内的名流认可。此后,他的设计甚至被航空、宇航界采用。有趣的是,霍特尔在回忆录中认为普奇并未在埃达的逃亡中发挥作用,反倒是由于自己的影响力,使得前者免于一死。 ![]() 如今,普奇(PUCCI)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时尚品牌 ![]() 齐亚诺的墓碑 ![]() 埃达托朋友给临刑前的齐亚诺带去一盒糖果、一束鲜花和一瓶古龙水。尽管此前有传闻她与齐亚诺感情出现问题,已经分居,但通过此事及后来的事情看,至少她与齐亚诺相处最后阶段依旧是有感情的。埃达在朋友帮助下,化装成怀孕农妇,逃到瑞士与孩子们会合。战争结束后被瑞士当局驱逐,返回意大利,被以“协助法西斯主义”罪名判处两年徒刑,但只服刑一年便被释放。之后,她成功索回部分家族资产。1975年出版自传。她没有再婚,曾收养了许多流浪猫。 ![]() 埃达曾经是1939年7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 埃达的墓碑,姓氏依然是齐亚诺,下方注明了其丈夫的贵族称号(科特拉佐伯爵&布卡里伯爵)和自己的父姓。 ![]() 《齐亚诺日记》,1943年底,这份日记曾经被齐亚诺带到德国,作为换取帮助的筹码,部分日记原稿被交给德国当局,保存在柏林帝国保安总局的绝密档案中。1945年4月底,纳粹德国战败前夕,希特勒下令销毁了包括翻拍微缩胶片在内的日记原稿。就在人们以为日记已经永远消失,而为之遗憾时,突然这份日记的副本却出现在了瑞士,并由埃达交给了美国方面,之后得以出版。原来是埃达委托朋友抄写了一份副本,并埋藏在朋友的花园中,战后设法找回了这些文件。 ![]() 2022年5月,网络拍卖平台上展示的齐亚诺亲笔签名文件和照片。最终该拍品以195.74欧元售出(注:这张照片与2006年前后的意大利国家足球队队长卡纳瓦罗颇为神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