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小黄从某工科院校毕业后,农民子弟出身的他遵从家里人的意愿,进入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体制内事业编制,端上了公家的饭碗。但每天工作都需要与“泥腿子”打交道的现实却让他倍感失落,离自己的期望相差十万八千里。工作单位不仅仅是小到仅有1名领导3名工作人员,而且地处偏远,远离城市,和自己读书时所处大城市反差极度强烈。因此刚参加工作他就有个目标:要逃离农村,返回城市。但在体制内,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年轻人想要进步,只能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而写作,提高自己的写材料能力,尤其是公文写作水平,是一条比较靠谱的路径,甚至是“捷径”。 于是小黄努力让自己从一名“工科男”转变为别人眼中的“笔杆子”。他开始注重学习新闻通讯和信息的写作,起初是写一些“豆腐块”向当时的县办报纸投稿,渐渐地投稿多了,和县报社的编辑也熟悉了,得到了编辑的指点,小黄写新闻稿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县报发表新闻稿的次数从开始的每月1—2篇,到每周都有2—3篇稿子发表。然后他进一步向市级党报投稿,经过一番努力,每个月都能在市党报上发表三到五篇新闻信息稿。在乡镇小单位工作4年多,他有3年获评为县报优秀通讯员,2年获评为市级党报优秀通讯员。后来县里宣传部把他借调到部里专门写新闻稿,两年后为了让他实现从事业编转换身份为行政编,乡镇换届的时候还特地把他放回原来乡镇参加换届选举,当选为副镇长,同时兼任宣传委员。 在宣传部历练了3年多后,赏识他的宣传部长转任县委副书记,自然的他跟着调动到县委办,转而专门写工作报告、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稿等大稿子。这个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了县里有名的“笔杆子”了,也顺利的再进一级,被提拔为正科级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实现了他从乡下回城的愿望。 这位原来寂寂无名的乡镇基层“工科男”10年成长为县里过硬的“笔杆子”,他的成功逆袭告诉各位体制内的你:体制内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话,那么拿起笔来吧,多写材料,勤练笔,把自己写作能力尤其是公文写作能力提升起来,这样你就多一条进步的阶梯。 那么,“工科男”小黄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写材料能力呢?告诉你六条“秘诀”: 第一,是从写“小文章”入手。所谓小文章,可以是写报纸上发表的短讯,也可以是单位里日常发布的通知、公告,最多一百几十个字,而且还都是有示例、有范文可以参考的,写作难度不大,较为容易完成。写多了,你就容易在内心得到满足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你会萌发接着写长一点稿子的念头,也就是激发了你的写作兴趣。 第二,是多阅读多看相关报刊书籍。多看与写新闻通讯、写公文、写材料相关的报刊书籍,所谓“文有定法”,你需要熟识新闻通讯的写法、格式要求,写公文尤其需要遵从格式要求,每一个公文文种,都是有规范的格式要求的。当别人在刷手机的时候,你在看书,当别人在打游戏的时候,你在写作,多看书、多练习,写作能力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第三,是勤向前辈讨教学习。这里的前辈指的是那些写新闻稿写公文的“老手”们,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和写作的心得,虽然他们有的人水平或许不高,但能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总是有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的。有时候找到对的人,他若真心指点你,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收获感。尤其是写公文,比如写领导讲话稿,里面的学问和窍门,不是书上能教完你的,都是需要自己摸索和体会的。 第四,是平时注重积累素材。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业务,掌握本单位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内容,这是写材料的落脚点。调阅摘录近年来单位的下发文件和各科室写的材料,这些都是最实用的参考材料。平时留意观察领导讲话措辞、领会领导意图、跟上领导思路,捕捉领导讲话特点等,这些都要积累,为自己储存素材,丰富自己,进而贴近领导的风格,也为下步服务领导打下基础。写材料之前要充分酝酿,注意各材料文种的格式要求、谋篇布局、业务范围等。只有平时注重积累,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在接到任务时才不至于发蒙。 第五,是适当地使用“拿来主义”。在体制内,很多材料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有的材料只用改一改、适当加入自己的东西即可。尽量减少自己硬编材料,尽可能的借用别人的格式,这样才能达到“起点高、落点实”的目的,使材料有内容,又厚实。而“拿来主义”也是需要技巧的,要注意听、看、读、记,更要讲究“用心”,在不断充实的同时,要加强对资料的系统分析,在理解上下力气,努力吃透文章的内面。 第六,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做任何事情,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成功就得克服困难,坚持下来。要相信只要你坚持写材料,写好材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目前在各级机关单位,会办事的人员不缺,最缺的就是既会办事又会写文章的人才! 体制内的你,希望要珍惜岗位,沉下心来,耐住寂寞,上下求索,勤学苦练,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用文字书写出无怨无悔、绚丽光彩的青春之歌,早日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过硬的“笔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