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PAPI酱没有代言积家手表,双方只是合作了一个短期性的线上广告视频。尽管“代言”这个词在很多时候被泛指为广告,但是奢侈品牌对于“代言”往往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必需是长期及全方位的宣传,并有一定的排他性。
积家已经谨慎地考虑过了与KOL合作的风险,然而仍然被误认为选择了PAPI酱为代言人,这说明奢侈品牌对社交网络的掌控仍然是有些失控的。
……………………………………………………………………
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品牌用力接近年轻消费族群的典型举动之一。在PAPI酱之前,她的前辈已经有吴亦凡的Burberry,卡地亚的鹿晗,泰格豪雅的李易峰,娇兰的杨洋等。
积家在表迷眼中的知名度不错,但在历峰集团的腕表序列中,它的大众知名度显然排在江诗、万国和卡地亚之后——积家一年在中国区销量只有6-7万块,而且大部分是低于5万的低端入门表型。但就算如此,这两年中国区仍然是积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个中原因很奇妙:在反腐浪潮中,欧米茄、劳力士、卡地亚等知名度较高的表销量大滑,但积家由于其“冷门”性,受影响反而不多,其中国区的销量的增长,几乎和其营销投放成正比。
所以,对于现在的积家而言,中国区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通过新媒体加大增加在大众中的曝光度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族群,显然是其策略之一——毕竟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积家这个牌子。积家近几年专门成立了社交媒体部门,一直和影视圈合作颇多,又是支持电影节,又是在各种电影中大肆植入,那么,跟随其他奢侈品品牌,选择以高传播度短视频起家,且在社交媒体上知名度极佳的的PAPI酱来个短线的合作,自然是顺理成章(其实这个系列还有另外三位KOL的广告,只是效果最佳是PAPI酱而已)。表迷们也不必因为“居然找她,简直是降低了X格”而伤心,你讲的的是情怀,品牌要的是利润,每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死掉一大批百年品牌,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今天,奢侈品的首要任务是怎么活下来。历峰集团的卡地亚腕表大幅衰退,自然就要把积家送上去。
而且积家也早就想好了退路——“我们只是一次性尝尝鲜,绝没有长期让她当代言人的意思哦”。换句话说,这次短平快的传播目前只涉及线上,并不涉及线下,包括专柜及纸媒,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看网络视频的人才会接触到此次传播。你看,因为找PAPI酱而引起的争议,不已经是一个不错的传播点了吗?通过这次争论,至少有不少以前对这个品牌完全陌生的人知道这它了。
事实上,不管这次KOL传播的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通过这回短期针状的营销活动,积家中国区应该能很方便地量化并评判此类新媒体营销的效果,为未来的经营策略作出调整。大公司的好处就是:小尝试的风险他们负担得起。和PAPI酱以及其他三位KOL人士的网络视频传播合作,只不过是侦察兵而已。
……………………
闲谈:
最近几年,各大奢侈品品牌的老大们,渐渐发现他们原来稳固的世界认知开始崩塌了——原有的秩序是,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是40岁以上有经常能力的中年人,在西方,他们讲究传统、复古,典雅,高质量及传承,所以,大多数的奢侈品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当然,也有喜好年轻和个性的用户,但根据28原则,只要能讨好这批贡献了80%利润的“老旧”客户,另外只带来20%利润的“新锐”客户不值得付出过多的边际成本。因此,品牌们最多也就是推出几个副线来亲民一下,主线依旧不肯低下高傲的 头。而在东方,由于缺乏独立的奢侈品,西方的奢侈品文化几乎是被全盘接受过来,在惯有的思维中,奢侈品也会被定义为土豪专属,或者是“年轻一族一生中不多有的重大消费”。
可是,随着这几年消费主义文化的急剧抬头,让变化来突然促不及防:年轻世代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力量,他们依赖社交网络,特别喜欢口碑传播,愿意为梦想和时尚、个性买单,有着充足的经济能力,喜新厌旧,不在意必需由时间累积的消费经验,愿意尝试,而且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换句话说:
1、他们并不特别在意老牌奢侈品原来所坚持的“高质量及持久性”,这意味着大量的生产成本可以被转移到营销支出。而原有的82效应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年轻族群的销量渐渐接近奢侈品总销量的五成大限,而大量的入门级产品占据了品牌的主要销量。
2、他们不太接受各种硬广告、硬软文的“硬传播”,而更喜欢距离感较小的同龄人近距离软传播。比如社交网络,比如名博主试用等,也就是文化不是由品牌的自上而下传播“我们是皇家我们多牛BALABALA”,而是消费者本身的平行传递“你看她在INS上就拿那种包多美啊BALABALA”。而一直以来高级奢侈品中恐惧的“撞衫”现象也被大幅弱化了。年轻人一起用同款的某个单品,反而成了有圈子标记意义的社交密码。
3、他们乐于尝试并愿意付出成本。关于这些,可以留意一下“种草”“拔草”两个词的流行,和其中潜藏的消费暗码,许多拔草者乐于去进行这种消费尝试,有时候,这种尝试的意义甚至大于了拥有的本身。(各种各众号盛行的“我们XX过XX种XX,才找到最XX的一款”文章,也助长了这种情绪)。而由苹果产品培育出来的高价消费电子一年一换的风潮,以及“断舍离”的流行,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奢侈品的更新换代。
4、他们消费奢侈品,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买不起更贵的东西。
在中国,从某种角度上而言,高房价也促成了年轻一代对于奢侈品的高频次购买习惯: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然而买不起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受限而无法买房(例如限购),于是,对于消费的渴望自然而然就会被分流到奢侈品中——是的,我买不起北京四环的房子,但我总可以买一辆不错的车子,一件和吴亦凡的一样的风衣,或者是PAPI酱一样的手表,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当然,可以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下,并获得赞叹,那就更好了。
不过,也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认为奢侈品未来的大方向就是由年轻人来决定了,一切的一切不过只是营销策略而已。奢侈品品牌因为营销费用充足,也乐于在一些新兴市场上不时作出一些不影响大局的非主流的小小尝试,效果好,继续投就是,效果不好,转个身继续回归主流……反正明星偶像都是潮来潮去,所谓(大众认知的)格调和传承,主要还是看广告宣传力量的大小而已。
惯例:错别字免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