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丹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言】 在日常的临床检验工作中,血常规是最最普通的基础检验项目。一张完整的血常规报告包含有二十个指标,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主要是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这个检测指标,如果检测结果偏低,大家都知道首先检查标本是否凝集,第一时间排除由标本因素导致的假性降低;但是对于血小板数值升高,往往不会引起检验人员足够的思考,甚至包括临床医生。近日遇到一例血小板异常升高的病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病例经过】 患者,女,7个月,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初为单声咳,渐加剧呈阵发性连声咳,喉中有痰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38.0°C左右,伴鼻塞、流清涕,声音嘶哑明显,稍气急。至外院先后给予“拉氧头孢、五水头孢唑林、头孢地嗪、氢化可的松、甲强龙”等输液治疗及“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6天退热,咳嗽减轻,随停药改服中药。2天前再次出现发热,热峰39.0°C,咳嗽加重,气喘伴气急,于2018年2月12日入住我院。入院查血常规:WBC 12.38×109/L,N% 88.1,L% 7.4,PLT 358×109/L,CRP 44.4mg/L。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甲强龙抗炎平喘,氨溴索化痰,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氧喷等治疗,完善各项检查。随后几天,各项检查报告异常的有:流感病毒A阳性,乳酸脱氢酶 459IU/L,羟丁酸328IU/L,碱性磷酸酶176IU/L;补充检查cTn I 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结核抗体阴性。2月14日加用奥司他韦抗病毒。2月19日查血常规:WBC 17.67×109/L,N% 30.8,L% 57.4,PLT 1279×109/L,CRP 4.2mg/L,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血细胞直方图及外周血图片染色镜检如下: 2月22日,复查血常规:WBC 11.24×109/L,N% 62.5,L% 26.9,PLT 941×109/L,CRP <1.0mg/L。23日,患者无发热,偶有轻咳,无气喘气急,神志清精神可,办理出院,出院诊断支气管肺炎。26日,该患者来院门诊复查,WBC 6.54×109/L,N% 23.7,L% 66.2,PLT 608×109/L,CRP <1.0mg/L 【案例分析】 该患者住院期间检测末梢血常规三次,第二次结果较首次异常升高。临床医生分析考虑感染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诱导血小板激活、释放,加用了双嘧达莫抗凝治疗。部分检测数据如下:
分析此血小板升高的案例,首先判断该案例血小板是假性升高还是真性升高。导致血小板假性升高的原因不多,主要是小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干扰。迈瑞BC-53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利用双向立体后漩流阻抗法原理,根据不同颗粒体积大小产生的脉冲信号不同来检测RBC/PLT,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的确会影响血小板的计数,但是红细胞、血小板直方图正常,可以排出干扰因素的存在。根据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的估计原则,且红细胞形态正常,未见细胞碎片,因此可以判断仪器检测的数据是可信的,该患者血小板升高。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血小板和炎症反应相关,血小板及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参与炎症反应综合征。 该病例有较多的感染性炎症证据:7个月大的儿童白细胞分类应该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到60%左右,该患者12日血常规N%为88.1,L%为7.4,比例严重倒置,且CRP 44.4mg/L,体温38°C以上,PLT 358×109/L。此外,7个月的儿童,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IgG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才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是该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如下:IgG 13.4g/L(参考范围7.0-16.0)、IgA 0.72g/L(参考范围0.7-4.0)、IgM 0.97(参考范围0.40-2.30),实际水平均已升高,尤其是IgG。IgG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结合病毒抗原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也说明该患者受到微生物感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活化,激活大量淋巴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以上证据有力证明该患儿为细菌性感染。加上流感病毒A阳性,说明该患者为细菌性感染合并流感病毒A感染。 研究表明,血小板在炎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被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后,能够释放多种具有调节炎症作用的化学激动剂,如PF4、β-TG、MIP-1α等;血小板微粒可以活化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促进跨细胞间传递的趋化因子及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的可溶性CD40L能通过激活粒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等诱导产生促炎因子,参与肺损伤的形成和血管相关炎性损伤。此外,血小板还能增强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参与炎症反应等。 综上分析,该病例血小板升高是因为机体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血小板被大量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在抗感染中首当其冲的粒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被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一半随血液循环运行进入循环池,另一半附着在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壁上成为边缘池,在机体受到微生物侵袭时,边缘池的粒细胞可以迅速补充到循环池,所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在短期内迅速增高;而血小板的生成必须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定向分化成熟产生,但是其寿命约7-14天,而粒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6.3小时,所以血小板升高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回顾性分析发现,我院儿科门诊患者血常规检测血小板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住院病人中较高比例的患者血小板升高,且大多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症较门诊病人严重。而本案中血小板异常升高,我分析与该患者病情重,病程长(从发病到出院超过三周)有关,另外与患儿个体差异有关系。有文献报道,随着儿童全身严重反应综合征病情加重,血小板逐渐降低。所以,血小板在感染性疾病中应激性升高,可以有效增强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艺, 谢雄. 血小板计数对小儿肺炎炎症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 43(9): 735-737. [2]陈珵, 徐侃.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 2017. 28(4): 623-626.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原文地址:https://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528031732682195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