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厦门2017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25日、26日在厦门瑞颐大酒店和联拍在线同步拍,保利厦门春拍看点非常多,尤其是特别呈献的“名家甄选”版块,当中的每件器物均血统高贵,传承有序,汇集了玫茵堂、ESKENAZI、山中商会、仇炎之、奉文堂、赵从衍、张宗宪等国内外名家所藏致爱之宝,从这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单,便知其中份量。 其中,一件娇黄轴梨形带盖执壶是极为罕见的明嘉靖年制瓷器精品,为了突出此件拍品的重要,保利厦门以估价待询形式特设独立专场。
帝后御用精品, 同类器形仅见故宫一例 明清时期,黄釉器为御用瓷器之重要品种。据清代《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条)记载,全黄轴只限于皇帝、皇太后及皇后使用,皇贵妃用器是里白外黄瓷,贵妃用器是黄地绿瓷,嫔用器是蓝地黄瓷,贵人常在用器是分别为绿地紫和绿地红。黄轴器不仅是皇室的专用瓷器,而且在皇室中还是等级制度的象征,各朝历代烧造均有不同。黄釉瓷器除了作为皇室日常用器外,还是宫廷祭祀用器,明嘉靖年间传世品中祭祀用瓷所占的比重很大。 浇黄,为明宣德时创制,因采用浇釉方法得名,至弘治时期达到巅峰,又因其色娇嫩光亮 如鸡油,亦称「娇黄」或「鸡油黄」,为后世推崇。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嘉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浇黄釉瓷器多数器物黄釉呈色较深,少数轴色通透淡雅的则为精品。此式黄轴壶器外施黄轴,器内为白釉,壶盖亦为外黄内白,凝釉处色泽偏深,娇黄色泽鲜亮,匀净淡雅,轴面光洁似一泓清水,赏心悦目,且保存完整,品相极佳。 目前为止,查阅多方史料记载,仅有一例可靠的相近器形著录:矾红釉梨形执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同样也为「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曾为埃斯肯纳齐旧藏,流传有序 这件娇黄轴梨形带盖执壶传承有序,曾为日本私人收藏、Eskenazi 收藏,展览和著录颇丰,为存世极为罕见之精品。 展览: 高岛屋,日本东京,1956年; 久保惣记念美术馆,日本和泉市,1986年; 埃斯可纳基(ESKENAZI)50周年1960-2010艺术特展:十二件中国传世杰作,英国伦敦, 2010年11月4日-30日; 出版: 《日本东方陶瓷协会会刊:元至明代瓷器展,1956年4月24日-5月6日》,日本陶瓷协会出版, 第155号; 《久保惣记念美术馆陶瓷艺术特展》,日本和泉 市,1986年,第73页,134号; 《埃斯可纳基(ESKENAZI): 汉斯波普尔 (Hans Popper)藏中国宋代陶瓷》,2005年11月 其他精品一览 奉文堂旧藏
此尊四臂观音为明永乐宫廷造像之典型。观音观音高髻束发,头戴五叶宝冠,面相方正,脸颊丰圆,眉间饰白亳,眼如弯月,以慈悲慧眼俯视众生,眼际间仍保存铺敷白粉之痕迹,用以突出眼睛的轮廓,工艺细腻考究。面容秀美,神态安祥,宁静含笑,完美的表现了观音菩萨善男子的形象。耳垂圆珰,余发分垂两肩,耳际宝缯飞扬。胸前饰璎珞、长链,身着天衣绸裙,双肩搭帔帛,腰间束带,波浪形衣褶皆用写实手法表现,如丝织物般轻柔。像身比例舒适,宽肩细腰,腰部柔软而有动感,予人盈手可握的感觉。 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代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后方右手水晶念珠(已佚),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则持八瓣莲花,以示清静无垢,净化一切烦恼,是四臂观音造像的标准造型。双腿结全跏跌坐于仰覆式莲花座上,上下缘饰连珠纹,束腰较深,莲花瓣修长而饱满有力,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内瓣尖端反卷如珠,刻划精细入微。座底以剁口法做出铜刺八个,分布均匀,是永乐宫廷造像的特点。莲座正上方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款,字迹清晰遒劲,笔划有力,亳不拖泥带水,无疑是明朝监佛作所造。 中山商会旧藏
此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长颈,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饰双贯耳,腹心突起杏圆。器身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苍雅静穆,色泽苍雅静穆,极富凝重古朴之感。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底款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此器乃乾隆时期唐窑佳作,且因茶叶末釉专供皇室,因而本器为乾隆御瓷珍品,地位尊贵,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玫茵堂旧藏
拍品造型源自上古青铜器觚,器身作三段式,喇叭形口,腹部鼓出,足胫外撇,腹部、足胫均出四道棱脊,造型古朴大方。通体施仿汝釉,釉面温润厚腴,色泽淡恬幽靓,满布细小开片,秀美天成,构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形款识,字迹清晰,字体规整。全器造型别致,俊秀挺拔,隽雅端丽,纯净釉色与古朴之器形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乾隆官窑仿汝釉器翘楚之作。 仇焱之旧藏
此器缩颈,直唇,鼓肩,腹下部急收至底,器形端庄稳健,流丽优雅。器身装饰直棱柳条纹,均匀分布,恰为一百根,故而得名百条缸。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色洁净清淡,温润隽永,釉色与形制搭配相宜,但见自上而下的线条在釉水中自然流畅,疏密随视线移动而不断变换,恬淡不失灵动,令人心旷神怡。 本品造型及工艺虽看似简单,但从器形到釉色烧造难度都极大。天蓝釉为高温色釉,属当朝单色釉名品,为景德镇御瓷专用色,可与同一时期创烧的豇豆红釉媲美。此器所施天蓝釉,浅而发蓝,通透纯净,多一分即浓,少一分则淡,有柔雅含蓄之美,这需要制作者对釉色色调极为高超的调控,十分难得。在器形上,此缸所饰柳条纹主要模仿藤编工艺,这种工艺十分繁复,对制作要求极高,因而在瓷器上运用不多,且大件器物更是稀少。此器从造型、釉色上判断,堪称康熙朝顶尖级作品,存世稀少。
此件青花釉里红花卉纹梅瓶是乾隆官窑早期仿永宣中的绝佳上乘之作。此瓶圆口,短颈,丰肩,鼓腹,收腰,圈足。颈部与底胫部饰一周蕉叶纹,瓶腹绘满缠枝莲纹,莲花硕大饱满,莲瓣层层打开,露出花心,柔美娇嫩,莲叶舒展,缠绕于花间。底部落款「大清乾隆年制」。整器隽秀典雅,一如佳人玉立,胎釉精良莹亮,纹饰层次丰富。釉里红一色妍丽而不炫,恰如其分,含蓄之美宛如美人初醉,与青花苍妍深沈之色,相互辉映。此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本品二色俱佳,殊为不易,青花与釉里红均鲜妍欲滴,恰到好处,益见其难能可贵。 本拍品具有显著的清乾隆时期梅瓶的特征,乾隆时期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其纹饰、青花发色带有明显的仿照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烧造的特点,永宣青花备受乾隆帝推崇,明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乾隆帝曾多次责令景德镇御窑厂慕古创新,研习永宣青花烧造技巧。此件梅瓶,以花卉纹为饰,题材与15世纪早期流行的海水云龙纹大不相同,更突显梅瓶的雅致,既慕古,亦创新,为乾隆官窑早期的仿明代宣德的精品。
此件瓶呈六方壶型,口沿外撇,收颈,颈部饰有贯耳一对,足外撇,造型敦实大气,线条起伏婉转,颈部装饰双贯耳,古意悠然,通体敷施茶叶末釉,色泽苍雅静穆,光泽厚润柔和,圈足露胎处为黑褐色,以摹「铁足」之效果,附日本双层木质包装,经两代收藏家收藏。 本品精致隽秀,釉色沉稳,为乾隆茶叶末釉之精品,其器身光素不事雕饰,尤显温婉尔雅、风韵隽永,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为难得。其色泽静穆深沉,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相同器型亦有青花和其他单色釉传世。
本品仿青铜器觚式样,喇叭口,长颈,丰肩鼓上腹,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四面出戟,器型庄重典雅,体态婀娜秀美。整器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肩部和足底装饰铸刻细腻的鎏金仰、覆莲纹,其他部分绘缠枝西番莲纹,分别以红、宝蓝、黄、豆绿、紫等多种珐琅色填莲花。西番莲纹图案严整富丽,繁密规整,层次分明,精美华丽而不失古朴庄重,令人赏心悦目。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全器造型古朴稳重,掐丝勾勒流畅,填料细致饱满,纹饰繁而有序,色彩丰富华丽,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为典型的乾隆朝皇家陈设器。 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所以传世的官窑不多,而其中绝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流传的精品则是寥若晨星。此件掐丝珐琅花觚高达68厘米,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掐制作工艺精湛,实为难得的收藏佳品,尤显珍贵。
拍品以成化名品——斗彩灵芝云纹杯为范精心摹制而成,其原型可参见于1982年,在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地层发掘复原的出土器。其敞口,深弧腹、圈足,造型俊秀纤细,胎釉润莹似玉。外壁绘斗彩团花灵芝云纹图案,设计者为使纹饰活泼,将灵芝和芝草以繁密的曲线绘作翻滚腾涌的团状云,诸彩妍丽鲜美,构图新颖别致。 本品最为独特之处则是外壁四处灵芝纹的设色,均上下交替饰以黑彩,质地幽亮泛紫,令画面色彩静穆深沉,古意悠然。然比较目前所见成窑斗彩灵芝杯、碗,均没有此类风格出现,因为成窑无黑彩是公认的事实,所以令人倍觉新奇。以胤禛的品味不会有违常识,然本品并非孤例,英国前大卫德基金会典藏三件清雍正斗彩灵芝纹杯和一件清道光斗彩灵芝纹杯的纹饰一样,施彩相同,均有二处灵芝纹涂饰黑彩,至少可以说明,黑彩的施加是有意而为。
此尊右侧立像是金刚手菩萨,菩萨身体呈优美的三折枝式,赤足立于莲花座上;面庞丰润,白毫凸显,眼睑低垂,相容沈静;头戴五叶冠,顶结高髻,余发披于两肩;身着天衣绸裙,錾花的帛带周身相绕,胸前璎珞、臂钗、脚环有松石等宝石镶嵌,华丽精致,极尽奢侈之能事;左手当胸托金刚杵;右手持莲,并轻抚居中的宝瓶,莲花中置一金刚杵。菩萨左侧为大成就者,其如意坐于宝座之上,浓眉大眼,面相方圆丰润,头戴宝冠,耳缀圆珰,袒露前胸,左手抚宝瓶,右手高举于胸前。这件作品的关键在于宝瓶,藏传佛教以重视教法传承闻名,亦即所谓的「灌顶」。这个观念源自古印度王子继承王位时,国王用一个瓶子把海水浇灌至太子头上,表示从此以后太子便获得了王位。佛教则借用这种仪式于教法授受,宝瓶正是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器。因此,本尊组合即是象征性的表现金刚手菩萨向大成就者传法。整像造形完美,比例精准,身躯肌肉感表现到位,璎珞佩戴繁复,工艺精湛,风范非凡,为古代藏传金铜造像中之精品。
此方鼎为整块白玉雕就,玉质温润,器形及纹饰皆仿商周之际青铜器,古朴华美,蕴含装饰趣味,是乾隆仿古玉的一个重要器形。整器冲天耳,方形腹,四柱足,用料厚重。鼎盖可与鼎身分开,盖正中雕有盘龙一只,仰首露齿,鳞纹鲜明,龙须侧展,戏弄宝珠。盖壁浅雕饕餮纹饰,线条流畅,气势威严。鼎身四面琢兽面饕餮纹,与盖之纹饰一致,上下呼应,饕餮雕「臣」字大眼,炯炯有神,细眉宽耳,威武非凡。饕餮纹上高浮雕瑞兽首衔环,生动精妙,古意盎然。此器白玉精良,用料奢华,温润细腻,犹似凝脂。全器采用减地浅浮雕、镂雕、高浮雕、线刻等技法,雕琢细致精美,规整气派,以玉材雕琢出青铜器的大气严谨,工艺高超,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