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阳光 明绿色的树叶 花的香 鸟的叫 高大岩石 迂回的道路 │巴金 鼓 浪 屿 鼓浪屿申遗官方宣传片(视频) 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经过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胜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的南边 面积仅有1.88平方公里 宋末,来自福建南部沿海一带的移民入岛拓殖 明代,岛上已有半渔半耕的村落 明末清初,郑胜利据守鼓浪屿建寨驻兵锻炼水师 之后,鼓浪屿移民日增,世代繁衍 寓居区域不时扩展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署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强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景色最美的中央建造别墅公馆,鼓浪屿因而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美称。 鼓浪屿(视频) 鼓浪屿遗产要素 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 4组历史道路 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 2处代表性文化遗址 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厚的城市历史景观。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由菽庄花园、美国领事馆旧址、日身手事馆旧址、天主堂、海天堂构、黄荣远堂等数十座建筑组成,以华裔建筑居多,既有纯西式建筑,也有东南亚殖民地建筑作风,更有将东南亚跟闽南本土元素混合构成的一种全新作风——厦门装饰作风。 ★八卦楼(鼓新路43号) 八卦楼原主人是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由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 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十字形通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沛展示中西分离的古典美。 ★菽庄花园 (港仔后7号) 台湾迁居鼓浪屿的富绅林尔嘉,怀念台北板桥故园,于1913年创建“菽庄吟社”并建菽庄花园。起名“菽庄”,因林家祖上以垦殖起家,故园名中有“庄”;又因林尔嘉的字为“叔藏”,而“菽庄”与“叔臧”闽南语为谐音;另外亦有“稻菽主人庄园”之意。 菽庄花园既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又融合了近代建筑的样式及西方造园的作风,是中国岭南地域最重要的近代园林之一。 ★海天堂构(福建路38号) 海天堂构是由菲律宾华裔黄秀烺和黄念忆共同于1920年到1930年间建成的宅园,由门楼与五座建筑组成的大型宅院,总占地6500平方米。 海天堂构内居中的中楼可谓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整体作风呈现厦门装饰作风与“嘉庚作风”的折衷。 ★黄荣远堂(福建路32号) 建于1920年的黄荣远堂是鼓浪屿华裔花园洋房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早先是菲律宾华裔施光从的别墅,1931年被华裔黄仲训买下,将其房地产公司“黄荣远堂”办事处总部从泉州路74号迁至该建筑。 建筑作风受曾在东南亚殖民建筑中盛行的帕拉迪奥作风影响。 ★番婆楼(安海路36号) “番婆楼”,由菲律宾华裔许经权于1927年建造,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规划、立面装饰、园林庭园设计均表示出激烈的来自本地建筑文化与工艺的影响。 该建筑浮雕装饰的题材十分有趣,除了中国传统的动、植物不祥图案,还呈现了黑人与白人男孩形象的小天使。建筑前的庭院内园林化的处置也表示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杨家园 (鼓新路27、29、31号、安海路4号) 杨家园由菲律宾华裔杨忠权 、杨忠懿于20世纪初兴建的四幢洋楼构成,四座建筑均是厦门装饰作风。院落内园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黄赐敏别墅(泉州路99号) 黄赐敏别墅建于1922年,由工匠金奎设计。1924年由旅菲华裔黄赐敏买下作为私人住宅。 该建筑形似南瓜,因而取名“金瓜楼”。由于在立面的装修中,采用了水泥中掺入颜料的洗石子工艺,以及在灰塑装饰中也大胆参与不同的颜色,这使得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闽南中央注重装饰、颜色大胆的建筑特征,能够说这座建筑是早期厦门装饰作风建筑中,大胆采用具有中央特征装饰的实例。 ★瞰青别墅(永春路73-75号) ★西林别墅(永春路71号) 瞰青别墅是1916年越南华裔黄仲训在日光岩下岩仔脚购地建造的别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侧开端树立西林别墅,约1932年落成。建筑为清水红砖墙,呈现出20世纪初鼓浪屿华裔洋楼常见的立面设计作风。 ★春草堂(笔山路17号) 春草堂位于笔架山西北制高点,建于1933年,是当时厦门最大的营造商——华裔许春草为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建筑整体外型端庄质朴,简约但细部考究,强调资料质感的对比。 ★三一堂(安海路69号) 1927年以后,随着定居于鼓浪屿的教众增加,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议在鼓浪屿分离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堂分离兴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 汇丰银行公馆坐落于鼓浪屿的庞大断崖顶上,格外惹人注目,始建于1864年,是一座占地近400平方米的英式建筑。 设计极具巧思,整座建筑坚固固定在整块岩石之上,呈丁字形散布,面海的一面设计独具匠心,视角极为开阔。 ★日身手事馆旧址(鹿礁路24号) 日身手事馆旧址是目前鼓浪屿岛上完好留存的19世纪外国领事馆建筑。 建筑方式为19世纪末在中国开埠城镇盛行的殖民地外廊样式,两层建筑的立面均设置了连续的半圆拱券,表示出新文艺复兴作风的影响。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漳州路5号)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坐落于田尾一片临海的开阔场地,可察看厦门港船只的通航要道。这座建筑原为“英商德记洋行”一切。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始建时间大致在明中期。其主殿名为圆通宝殿,为将山顶巨石凿空后加筑石质梁柱的一间石室,是今天全寺最古老的一座建筑。日光岩寺建筑组群小巧别致,寺院格局不拘泥于常法,随山就势;殿宇凿岩为室,将自然的时空变换与佛学理念相融合,构成了其独到的景观特征。 航拍鼓浪屿 日光岩 鼓浪屿是游人眼中的“海上花园”,是诗人眼中“彩色的楼船”,是文艺青年心中的“麦加”,而在专家们眼中,它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 专家以为,鼓浪屿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生动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域各国侨民和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具有突出的文化多样性,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也是展示闽南移民文化特征、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以及国际社区的共同范例。 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以及1000多座历史建筑、当年简直掩盖全岛的道路网络和市政设备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全球化展开初期社会改造的出色范例。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黄月慧/文 图片由鼓浪屿管委会提供 播音:梁晨 编辑:闻达、黄月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