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这终身,就是一个不时认识自己的过程。想要认识世界、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端。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不懂的,就不要装懂,自己无法掌控的,就不要强行干预。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怨人者穷。”有自知之明的人,遇事从自己身上找缘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败,就去责怪他人。做错的人明明是自己,反过来却去责怪他人,容易使自己失去人心、堕入困境。这样的人在行动中能扬长避短,无往不胜。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容易被他人客套的称誉所迷惑,他人夸得越多,他就越收缩。俗话说得好:“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人都有自私护短的一面,喜听甘言、爱闻美语。如若只听逆耳之声、奉承之言,很容易昏昏然、飘飘然,以至上当上当。 《史记》有言:“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意义是,对他人的话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够能自我反省,才叫做明智。聪明的人,不只擅长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能从不同的意见中反躬自省,抵达兼听则明的效果。 02 《道德经》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打败他人的人,不外是更有力气;能够打败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曾国藩说:“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面对他人,要时时辰刻心存敬畏。不要总想着用自己的优点,去打败他人的短处。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人生的最高境地,不在于打败他人,而在于打败自己。把与人攀比的时间肉体,转移到提升自身修为上。 或许你改动不了他人的见地,但能够改动自己的态度;或许你打败不了周围的环境,但能够提升自己的水平。自身强盛了,必将迈向更高的层次、遇见更好的人。相似于早起、劳作,这类对自身有益的事情。只需是正确的,即便自己不习气、不甘愿去做,也应强迫自己去尝试、去突破。在一次次的应战和超越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03 《道德经》有言:“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个人,先要学会自爱,然后才干爱人。假如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那么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 杨绛曾说:“我们如此盼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景色,竟是内心的淡定与冷静;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爱自己,是最高级的生活态度。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收什么样的人;你怎样善待自己,就会怎样善待人生。生命的威严,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而不是愿望的满足。观照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至高境地。 《道德经》里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能够为善?”仇恨能够化解,怨气却无法消散。总是勉强自己,去容纳他人;哪里还有心情,去好好做人呢? 不论你遇到什么事情,总有人劝你:忍一时惊涛骇浪,退一步海阔天空。却很少有人通知你:怨气积小成大,很有可能伤身!看轻你的人,教会你长大;背离你的人,教会你刚强。应该感激的,不是伤害你的人,而是刚强的自己。假如你心里苦,就别装作很大度。不用冤枉自己,去原谅不该原谅的人。 04 《道德经》有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一个人,能够具备过硬的实力、高尚的德行,却不能四处炫耀,给自己树敌。枪打出头鸟,树大易招风。看待自己的事情,要足够努力;看待他人的态度,要足够谦和。 劝诫自己,做一个低调的人:品性方正,却不疏远人;有棱有角,却不顶撞人;讲话直率,却不刺伤人;光彩耀眼,却不闪瞎人。在高处立身,向低处处世,才是聪明人。 05 《道德经》里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着脚的人,或许站得高,却一定站不稳;迈大步的人,或许走得快,却一定走不远。 孔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人生是场马拉松,与其走得快,不如走得稳。胜利学上,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需求每天坚持三小时,十年不连续。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才干做出成果。 若要干大事,就要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足迹地稳扎稳打。投机倒把,最终只能是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06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天下正道,亦是人生至理。 人生最高明处,就是坚持一种“将满未满”的状态。不苛求圆满,懂得“守缺”,反而能够汇集许多福气。人有了福报,应当感念天地、回馈他人。若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势必遭到天怒人怨。 07 《道德经》有言:“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太过要强的人,自我觉得良好,事事都要自己主导。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争强好胜之中,不时损耗自己的精气神。 其实,做人有韧劲、懂变通,以柔克刚何尝不是大聪慧。顺应天意的人,则都懂得“示弱”。性格弱的人,常常愿意与人为善,广结善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哪里都顺风顺水。身体弱的人,常常注重养生保健、坚持锻炼身体。打打太极拳,做做五禽戏,不暴饮暴食,不外劳过逸。如此日积月累,一定能收获健康与高兴。 08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之间向来不是泾渭分明,谁也说不准两者会在什么时分来个“乾坤颠倒”。此处,可重温一下《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养了很多马。有一天,马丢了一匹,邻居们就过来安慰塞翁。没想到塞翁笑着说:“固然丢了一匹马,没准还会带来福气。”果真,没有几天,丧失的那匹马,岂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匈奴的一匹骏马。 邻居们又都过来向老人贺喜。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到一匹马,一定是好事。”结果有一天,他儿子骑着这匹骏马出游,一不当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 邻居们又过来慰劳。塞翁说:“这没什么,固然腿断了,但保住了性命,没准是福气呢”果真,未几久,匈奴大举入侵,当地的青年都被应征入伍。唯独塞翁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不能当兵。后来,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只需塞翁的儿子顾全了性命。 所以古人说“居安思危”。由于,幸福里会蕴藏着危机,而危机中也会包含着侥幸。明白了这个道理,顺应了这个天规,我们便大可“宠辱不惊”。得失也罢,福祸也罢,都可漠然处之,无谓喜忧。 09 《道德经》有言:“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既要能看透,又要心中有度。俗话说:“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看透是一种聪慧,更是一种远见。但是仅仅看透还不够,唯有清空心中欲念,才干坚持内心的漠然与轻松。 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分明楚,唯独我恍恍惚惚。 老子自嘲是个愚人,这种“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漠然无忧。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高峰、有低谷。他人苏醒的时分你可能迷糊,他人迷糊的时分你又是苏醒的。一时强弱何必在意,不如抛开一切心情。脑内分明,心下漠然,余下的顺其自然。 10 《道德经》有言:“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懂得什么叫做光明,从此便不再惧怕黑暗;懂得什么叫做光彩,却依然甘愿忍耐屈辱;懂得什么叫做强大,仍旧据守内心的一片温柔。庸人勉强能看懂,智者则能够看得轻松。 《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上天有道,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转的规律。他们不时地生长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每一个人,不外是变更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 生命本就是个从无到有,然后从有到无的过程。因而不用顽固于自我,更不用顽固于永世。得也淡定,失也漠然,好事坏事终将成为往事。所谓“观复”,就是以一颗虚静的心,看待世间循环往复。眼中能读得懂它,心底能容得下它,却不用强求它因自己而改动。 聂成华诗书画印作品展 聂成华篆刻作品观赏 聂成华篆刻作品观赏 印文:求半 石料:随形巴林玫瑰冻 尺寸:2.1cm×2.7cm×5.4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