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讨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教会兴办的报纸中最具有影响的,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它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兴办,关于晚清学问分子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 林乐知 林乐知是美国监理睬的传教士,他在1860年来到上海,先后供职于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等,主要中止教育和文化工作。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兴办了一份报纸《教会新报》,该报每周一期,内容主要是传播教义,但发行量很小,并不是很胜利。1874年,《教会新报》被改名为《万国公报》,依旧是每周一期。改名之后,林乐知将多数版面用于报导新闻,希望将《万国公报》的受众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级。《万国公报》主要包含时政新闻、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学问等内容,但销量依旧不佳,读者仅限于少数基督教徒。1883年,林乐知由于将主要肉体放在了他自己兴办的中西书院的运营上,因而无暇抽身办报,招致《万国公报》不得不暂时停办。 韦廉臣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兴办了文化机构同文书会(后改名为广学会),林乐知也参与其中。次年同文书会决议重新发行《万国公报》。1889年,《万国公报》重新开端发行,林乐知担任掌管,但此时《万国公报》曾经成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机关报纸,改为每月出版一期。新的《万国公报》主要的目的读者是官僚士大夫,希冀经过《万国公报》影响中国的统治阶级。与此前相比,《万国公报》既包含新闻、自然科学学问等,又增加了时评。 《万国公报》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官僚士大夫终于开端醒悟,《万国公报》的撰稿人趁此机遇积极报导和评论甲午战争,引导中国士大夫向西方学习中止变法变革。《万国公报》在甲午战争后逐步遭到士大夫们的喜欢,发行量逐年增加,《万国公报》展开到它的高峰。1907年,随着林乐知逝世,《万国公报》也不再发行。 《万国公报》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影响力很大,从光绪皇帝到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都是其读者。《万国公报》不只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学问,也关于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等晚清的变法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滕静静主编:《近代报刊丛话》,国度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杨代春:《﹤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林:《西法与变法:﹤万国公报﹥研讨》,齐鲁书社2004年版。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杨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