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十九世纪末,是外国人办的报纸在中国疾速展开的时期。鸦片战争前,外国人是不能在中国办报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办报的特权。最先办报的还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土。据不完整统计,从1860年到1890年,仅仅是耶稣教会办的报刊就有七十多种。 一、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 在英、美、法等国的军舰维护下大批传教士纷繁涌入中国各省活动。到十九世纪末,在华的天主教士已抵达八百多人,耶稣教士抵达了一千五百多人。其中一些传教士曾经成了侵略军的马前卒。如曾经办过报刊的德籍传教士郭实腊,在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舟山群岛时。被英军任命为舟山群岛的民政官,英军进攻上海时,他充任导游,辅佐指挥作战。 还有不少传教士在中国各地霸古地步、干预我国内政,制造了不少教会欺压我国人民的案件。传教士杨格非在给英国教会的信中,曾大言不惭地说:“这个国度事实上曾经落入我们的手中,一切早已在中国的传教士……,假如他们不去占领这块土地,……那将是有罪的。” 二、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积极办报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积极办报,正是为这种侵略野心效劳的。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兴办了中英文对照的月刊《遐迩贯珍》,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兴办中文月刊《六合丛谈》,这个传教士曾闯进上海县城内的小刀会司令部,劝说小刀会首领向法国侵略军投诚。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后,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于1854年在宁波兴办《中外新报》半月刊,1856年改为月刊。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北京兴办《中西闻见录》。1876年政名《格致汇编》在上海发行,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掌管,并由月刊改为季刊,1890年停刊。 丁韪良曾经当过侵略军的翻译,英法联军在1858年对天津大沽炮台发起进攻之前,曾派丁韪良去同直隶布政司官吏举行谈判,制造假象,以便发起忽然攻击。丁韪良还参与过美、英等国与清政府的谈判,把“传教宽容条款”塞进错误等的《天津条约》,使西方传教士能够深化中国内地活动。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前,丁韪良是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义和团大众围困外国使馆时,他背起步枪,参与射杀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丁韪良也参与了抢劫活动。 三、《万国公报》的兴办 在教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是《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主办人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林乐知是在担任《上海新报》编辑期间兴办《教会新报》周刊。《教会新报》出版到三百期时,在1874年9月改为《万国公报》,依旧是周刊。1883年7月,林乐知因办中西书院无法统筹而休刊。1889年2月复刊,并改为月刊。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时,销售量激增到三万八千四百份。1903年发行量抵达五万四千多份。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 这个刊物从兴办到停刊将近四十年(中间休刊六年),是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刊期最长、销售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为刊物写稿的有不少知名的传教土,如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曾任基督教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总干事,并被光绪皇帝延聘为顾问,但因慈禧发起政变而不能上任。 又如丁韪良,前面已引见过,他在清朝的高等学府担任总教习达三十二年之久,其他还有韦廉臣是英国长老会的传教士。广学会的兴办人花之安是德国传教士,写有《自西祖来》一书,鼓吹“孔子加耶稣”的理论,以迎合中国士大夫的心理。他是继林乐知之后,第二个鼓吹将基督教义与儒家的旧礼教分离起来的人。狄考文是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他曾在山东兴办教会学校,1917年后该校扩展为山东齐鲁大学。狄考文主张经过培育学生控制中国社会的展开方向。 《教会新报》主要是供中国教会人士阅读的。但也供教外人士阅读,使他们“置信进教”。《教会新报》宗教内容较多,销路不好,发行量最高时只抵达三千五百份。《教会新报》创刊时,我国许多中央爆发了反洋教运动,教案频繁发作,因而凡是教会办的报刊,教外的人是很少订阅的。因而从三百零一期开端,该报就不用教会名字,改称《万国公报》,内容也改成以时势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从此教外人士订阅的也逐新增加。 四、《万国公报》与广学会 《万国公报》在广学会成立后不久成为了该会的机关报。广学会是1887年在上海成立的,初名“同文书会”,到1894年改称广学会,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同文书会发起书》中写道:“……凡欲影响这个帝国的人一定要应用出版物。……只需等到我们把中国人的思想开放起来,我们才干最终对中国的开放感到称心。……士大夫们充溢在帝国各地而且遭到高度的尊崇,……假如我们要影响整个中国,就必须从他们下手,……”韦廉臣是以土大夫阶级为对象出版书报的。 同文书会正式成立后,决议恢复出版《万国公报》,并作为机关报由同文书会担任发行。在1889年2月的《万国公报》第一册上,刊登了林乐知写的《答序跋语》,说:“近西国官绅士商,于上海立有同文书会,摆印一切有益中国书籍,俾广传播。又拟复辑(万国〕公报,以广见闻。……公报系仆前所创行汇辑编订,仍归仆专主,余则诸君分任之。……” 复刊后的《万国公报》还是由林乐知担任主编。李提摩太是广学会的督办(后改称总干事),也担任过《万国公报》的编辑工作。这些传教土还雇用了中国人沈毓桂、蔡尔康充任助手,为他们抄录和整理文稿。 五、“孔子加耶稣”和英国“维护国”政策的提出 《万国公报》复刊时只印一千份,直到1894年销售量才陡然增加到四千份。这是由于当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林乐知在《万国公报》上发表了大量的音讯与评论,惹起了士大夫阶级与上层官吏的注重,因而订购报纸的人多了。 林乐知在《教会新报》、《万国公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消变明教论》、《印度隶英十二益说》等。《消变明教论》发表在1869年12月4日到1870年1月8日的五期《教会新报》上。这篇文章系统地阐明了基督教的教义与孔孟的学说有共同之处,强调必须应用儒家经典才干推行在华的传教事业。 林乐知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孔子加耶稣”的西方传教士。早期的天主教反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结果被赶出了中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中国后,同样遇到了儒家思想的抵御。他们感到儒家经典是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王朝统治人民的肉体支柱,只需对儒家思想作一些必要的妥协与应用,才干在中国扩展教会权力。 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举行全国大会,多数传教士都同意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方针。林乐知在1896年《万国公报》第九十二、九十四册发表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是阐明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得到了十二条益处:“息纷争”、“禁盗贼”、“正律法”、“拯疾苦”、“筑铁路”、“浚水源”、“兴营缮”、“广文学”、“课吏治”、“论时政”、“促进益”、“通声气”等。 文章还提出了中国应该成为英国的“维护国”,先从东南方选两个省,租给英国管理,英国用管理印度的措施,“逐一移而治华”,如是经过五十年,将会发作大的变更:“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林乐知这篇文章,实践上反映了英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早在1891年就向张之洞提出让英国来管理中国,1895年又向李鸿章提出将中国变成英国的“维护国”。后来担忧其他帝国主义国反对,又改为由几个“天下大国”共同管理中国。 六、李提摩太对“维新”主张 李提摩太担任广学会后,请求广学会加紧出版活动,宣传对中国的“维新”主张,积极干预中国政治。 《万国公报》从此以后,发表了许多传教土关于“维新”的文章。如1896年4月第八十七期刊登了李提摩太的《新政策》。第八十八期发表了林乐知的《文学兴国策序》,第九十、九十五期刊登了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的《矫正急便条议》、《新命论》等。 李提摩太的《新政策》,是跟英国公使磋商后提出来的。他们以为在中国大众爱国心情如此高涨的状况下提出将中国变为英国的“维护国”是不适合的,不如对中国实行国际共管更好。于是李提摩太在《新政策》中,倡议聘用两位西人担任顾问,树立新部,以八人总管,其中四人应由西人担任,这四个西人中又应“当用英美两国者”。 李提摩太这个《新政策》在发表前,曾经写了一份计划书,经过翁同龢转呈给光绪帝,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李佳白的《矫正急便条议》、《新命论》以及《探本穷源论》等,也是请求清政府用“西国大有声名中外推服之人”来管理中国。李佳自代表了当时美帝国主义的利益。他主张中国以儒教立国,由外国人辅佐管理。 七、《万国公报》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万国公报》的文章对维新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在《读西学书法》一文中,还引荐人们阅读《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版的第一个维新派报刊,也取名为《万国公报》。后来李提摩太曾向维新派提出意见,要他们更改报名,三个月后,维新派的《万国公报》才改为《中外纪闻》。还有种说法是改名为《中外公报》。 《万国公报》宣传的“维新”主张,与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是不同的,它主张在国际共管下的“维新”。这个刊物在宣传“维新”运动时,特别强调基督教文化。李提摩太说:“我们以为一个彻底的中国维新运动,只能在一个新的道德和新的宗教基础上中止。……只需耶稣基督才干提供给中国所需求的这个新道德的动力。” 《万国公报》在宣传基督教教义时,也引见了一些盛行于西欧的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叙说了欧美工人组织工会的状况。李提摩太在1899年2月和,4月号的《万国公报》上还谈到过马克思及其著作《资本论》:“其百工领神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掩盖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示派,为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这是在我国出版的报刊中最早的关于马克思学说引见的文字记载。 |